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东北地区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然而作为满族的发祥地,近代以前一直是封禁之地,与外界交往极少。1861年营口开埠后,东北与关内的贸易往来日渐增多,同时,外国商品也开始进入于此,东北地区的对外贸易渐次展开。 在与中国东北贸易的早期阶段,占据垄断地位的是英国。美国商品贸易额较少,但发展迅速,并利用廉价的棉织品,积极与英国、日本、俄国等展开竞争,以打破英国在东北贸易的优势。日俄战争后,伴随着日本在东北的开发经营,大量日棉涌入了东北市场,美棉输入量开始下降。美国的优势地位被打破,但仍占据重要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与东北的贸易呈现出商品种类繁多、经商机构增加和贸易额持续上升的特点。日本占据东北南部并积极向北部扩展,使美国与东北的贸易额远远落后于日本,在夹缝中艰难发展着同东北的贸易。 本文利用《中国旧海关史料》和《五十年各埠海关报告1882-1931》等原始资料,结合《东北经济小丛书》、《东北的贸易》、《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等重要资料,运用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即同一时期美国与其他国家在东北地区贸易的比较,以及不同时期美国与东北地区贸易的比较,采用统计法,对美国与中国东北自1861年以来70年的贸易关系进行分析,进而对其在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特点影响进行初步的探讨和研究,从而得出较有说服力的结论:美国与东北的贸易具有单向性、贸易额曲线上升和政商联系密切等特征,美国与东北的贸易给东北带来影响,主要表现在加剧东北产品结构单一化,阻碍东北民族工业发展和促进东北近代城市发展三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