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缺血性中风作为卒中的主要类型,其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使其成为世界范围危害极大、亟待攻克的一种疾病。因此,研究和防治缺血性中风,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重要课题。中医药防治缺血性中风有一定优势,其中穴位敷贴疗法以特定的药物刺激特定的穴位而发挥双重治疗作用。但一直未有系统的临床疗效和实验机理的研究。本课题旨在客观评估穴位贴敷疗法对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并研究其实验方法及机制。第一部分文献研究一、现代医学对缺血性卒中的认识本文参考了大量国内外文献,对缺血性卒中的发病机制、治疗进展及VEGF、SOD、MDA对缺血性卒中的发病机制的影响、治疗评价的作用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二、中医对卒中的认识祖国医学认为,中风应理解为病位在脑,反应于脏腑经络,表现中脏腑或中经络证候群的一类脑病。针对其病机病位,治疗要以益气活血、调整阴阳为大法,从脑论治。本文从辨证分型、针灸综合疗法及其作用机制等多方面进行了总结概括。三、穴位敷贴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研究进展穴位贴敷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研究前景广阔,其实质是一种融经络、穴位、药物为一体的复合性治疗方法,本文重点对穴位敷贴疗法的穴位选择、药物选择及疗效机理分析方面进行了总结和回顾。第二部分实验研究目的:探讨穴位敷贴对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方法:电凝阻断大脑中动脉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将80只大鼠随机分为穴位敷贴组、阳性药对照组、针刺组、正常组、模型组5组各16只。“化瘀贴”敷贴大椎、气海、命门穴,TTC染色计算梗死灶体积,干湿法测定脑组织含水量,免疫组化法和酶联免疫方法检测VEGF(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和蛋白水平。结果:梗死灶体积与电凝的大脑中动脉分支支配的范围吻合。各治疗组脑含水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别显著(P<0.05)。穴位敷贴组梗死灶周围VEGF阳性细胞数量及蛋白水平均较模型组增强(P<0.01),与尼莫地平组、针刺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化瘀贴”穴位敷贴能减轻脑水肿,促使局部受损的细胞合成VEGF,加速新血管的形成,恢复缺血脑组织的血流供应。阳性对照药尼莫地平为钙离子拮抗剂,能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大量实验研究也证实针刺能够改善脑血流量。“化瘀贴”穴位敷贴促进脑缺血后血管新生的作用与尼莫地平及针刺相似。随着进一步研究的深入,穴位敷贴有望成为缺血性脑卒中的一种经济有效的治疗途径。第三部分临床研究目的:观察针刺配合穴位敷贴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及其对SOD、MDA含量的影响。方法:117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40例、针刺加“化瘀贴”敷贴组35例、针刺加“安慰剂”敷贴组42例。15次为一个疗程。结果:针刺配合“化瘀贴”组有效率91.43%、痊显率60%,与针刺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针刺配合“安慰剂”组与针刺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针刺配合穴位敷贴治疗可使患者SOD含量明显升高、MDA含量明显下降(P<0.05),与针刺组比较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安慰剂“与“化瘀贴”敷贴穴位虽相同,却并未对穴位产生有效刺激。这表明本研究“化瘀贴”是通过药物的吸收、代谢对穴位产生刺激而发挥穴位—经络效应及药物的药理作用。本研究同时也证实了针刺配合穴位敷贴可使SOD活性明显回升、MDA含量明显下降,接近正常水平,说明针刺配合穴位敷贴治疗本病的机理与抗自由基损伤相关,但可能尚有其它有效作用途径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