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油菜-水稻轮作是保障粮油安全的重要种植模式,然而水旱轮作独特的干湿交替条件形成了动态变化的土壤环境,导致氮肥损失途径多样,氮肥利用率不高。为了减少肥料氮素的投入和损失,同时提高农业废弃物的利用,秸秆还田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然而关于水旱轮作条件下不同外源氮(肥料氮、落叶根茬氮、秸秆氮)的当季利用及后季残效仍缺乏定量化的研究。本研究以定位试验为平台,采用15N同位素标记技术量化分析肥料氮、落叶和根茬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32172678);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油菜-水稻轮作是保障粮油安全的重要种植模式,然而水旱轮作独特的干湿交替条件形成了动态变化的土壤环境,导致氮肥损失途径多样,氮肥利用率不高。为了减少肥料氮素的投入和损失,同时提高农业废弃物的利用,秸秆还田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然而关于水旱轮作条件下不同外源氮(肥料氮、落叶根茬氮、秸秆氮)的当季利用及后季残效仍缺乏定量化的研究。本研究以定位试验为平台,采用15N同位素标记技术量化分析肥料氮、落叶和根茬氮、秸秆氮在稻油轮作体系的作物吸收与土壤残留,分析不同外源添加氮素在土壤有机氮库各组分中的分配,明确有机氮库对残留氮素的“供”、“储”特征,研究结果为实现化肥减量、土壤地力提升以及农业绿色健康发展提供合理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油稻轮作周年15N肥料在作物-土壤分配定位研究发现,油菜当季肥料15N利用率为26.0%,油菜收获后肥料15N在土壤残留率为31.5%。肥料15N残留量随着土壤深度逐渐减少,0-20 cm、20-40 cm和40-60 cm土层肥料15N残留量分别占土壤15N总残留的73.2%、13.9%和12.9%。表层土壤不同形态有机氮含量表现为酸解不溶态氮(AIN)>酸解未知氮(HUN)>酸解铵态氮(HAN)>氨基酸态氮(AAN)>氨基糖态氮(ASN)。0-20 cm土层较为活跃的HAN、AAN和ASN含量占土壤总有机氮的25.5%,而20-40 cm土层三个活跃有机氮含量占比降低,HUN占比则小幅增加,而AIN含量较为稳定。肥料15N主要转化为AIN和HUN两个组分,分别占总残留的57.2%和26.7%;而在三个活跃有机氮的比例则保持相对稳定。(2)油菜落叶可为当季油菜生长补充其9.4%的氮素;落叶以及还田的根茬32.2%的氮素可为下季水稻吸收利用。由于土壤氮素的稀释,后茬作物对前季残留土壤的肥料15N再利用率降低(19.8%),后茬作物15N吸收利用占前季15N投入总量的6.2%。水稻收获后土壤HUN含量占有机氮总量比例大幅提高,增幅48.0%;而三个活跃氮库(HAN、AAN和ASN)含量占有机氮总量比例较油菜收获后降低了7.2个百分点,降幅28.2%。水稻收获后前季肥料15N残留率降至16.8%。对比15N残留肥料进入各有机氮库比例发现,水稻收获后残留肥料氮素进一步增加了其在HUN和AIN氮库的比例。(3)基于15N肥料和15N标记秸秆水稻季田间试验发现,长期秸秆还田条件下,15N氮肥利用率为40.0%,土壤15N肥料残留率18.3%,未知损失率达41.7%;秸秆15N当季利用率为34.5%,土壤15N秸秆残留率18.3%,未知损失率47.2%。水稻季肥料和秸秆15N在土壤残留均主要集中在0-40 cm,且不同外源15N在土壤有机氮组分的分配存在差异。以0-20 cm为例,与肥料15N相比,秸秆15N更多的进入AIN-15N库(占比71.7%)而减少了其在HUN的分配比例(占比14.1%)。不同外源氮在较为活跃的三个氮库(HAN-15N、AAN-15N、ASN-15N)占总15N残留量比例较为相近(占比14.2%-14.7%)。综上所述,在周年的油-稻轮作下,水稻生长季的氮素来源包括土壤氮库、当季氮肥施用、前季还田秸秆氮素、前季残留和前季残茬氮素,其中土壤氮库是水稻氮素吸收的重要来源,其次是当季肥料的施用,而前季肥料残留氮、秸秆和残茬氮也有少量的氮素补充。通过对有机氮组分的结果发现,秸秆和残茬的还田虽然对作物氮素利用方面的贡献较小,但从长期效应来看,充分利用前季秸秆和残茬投入扩充土壤氮库是实现地力提升、替代部分氮肥的有效途径。
其他文献
油菜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保障油菜高效生产对我国油料供给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稻-油轮作体系中双季稻种植面积占一定比例,随着晚稻成熟期的延后,加剧了稻油争茬的矛盾。品种的变革和养分的投入是实现油菜高产、优质和高效的重要因素。氮、磷、钾、硼和镁是当前我国冬油菜生产中最主要的养分限制因子,然而迟播条件下不同品种对养分的响应不完全相同,因此在迟播条件下针对品种特性制定合理的施肥方案有助于挖掘品种的产量和
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是玄参科地黄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为栽培品种,野生品种常生长于山坡及路边,其块根是传统中药之一,最初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地黄的种植中存在严重连作障碍,且长期采用无性繁殖方法种植,导致地黄种性退化,严重影响了产量和品质。因此,如何改善上述问题成为地黄产业化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萘乙酸(NAA)作为一种植物激素,可以提升地黄的产量,
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引起的棉花黄萎病,给棉花生产造成巨大损失。大丽轮枝菌编码的分泌蛋白在侵染植物期间可以通过某种方式与寄主发生互作,参与调控寄主植物的免疫反应。解析大丽轮枝菌的致病机制并挖掘棉花中的互作蛋白,将为棉花抗病育种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以大丽轮枝菌Vd991的效应蛋白为研究对象,筛选出一个木聚糖酶蛋白Vd1864,对其功能研究,并找出棉花中的互作蛋白,研究
小麦是重要的粮食作物,随着环境污染形势的加剧,以Cd为主的重金属污染问题日渐凸显。Cd胁迫改变小麦形态和生理生化水平,影响其生长及发育,严重制约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安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在调控植物非生物胁迫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其调控小麦Cd胁迫响应的具体机理还不太清楚。本试验用不同浓度Cd处理小麦幼苗,明确了小麦幼苗Cd胁迫下的生理生化响应规律,并通过构建对照组和150μmol/L C
湖北省鄂西南地区由于降雨强度大、降雨频繁且集中等因素屡屡产生洪水径流泥沙,土壤侵蚀问题日益加剧,但却少有该地区的研究分析。本文选取鄂西南典型小流域——恩施长堰小流域为研究区,以监测站建成以来实测次降雨、径流、泥沙数据为基础,探究小流域降雨、径流、泥沙特征及产流产沙与降雨间的响应关系,并通过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确定经验关系式。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恩施长堰小流域30年平均降雨量为1408.4mm,
稻草全量还田油菜免耕飞播种植模式是近年新发展的一种油菜生产模式,具有省工、省力和提高光温及资源利用效率的优点。作为一种新兴的生产模式,一些关键的技术参数还有待进一步优化。为了完善稻草全量还田油菜免耕飞播模式中的关键技术参数,本研究同时在湖北省武穴市和武汉市黄陂区开展油菜播种时期试验、油菜播种量试验、水稻留桩高度试验、油菜施肥时期试验、油菜施肥量试验、油菜开沟时期试验及油菜草害防治方式7个内容的大田
基于我国南方柚园、菜园土壤中、微量元素普遍缺乏导致作物产量及品质下降等问题,以福建平和琯溪蜜柚、广东梅州沙田柚、湖北武汉萝卜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施用专用镁肥、肥料增效剂(ZNC)及其配施对作物产量、品质及养分利用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专用镁肥与增效剂增加柚果及萝卜产量,以两者配合施用效果更佳。专用镁肥Ⅰ(M1)、专用镁肥Ⅱ(M2)、浇施(XZ1)和喷施(XZ2)ZNC均显著提高
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在湖北省种植广泛,在高山、平原地区均有种植。目前,为了进一步丰富种质资源,华薯系列、华恩系列等优质品种正被推广种植。马铃薯的氮效率存在基因型差异,氮效率的高低影响着马铃薯的产量。在生产实践中,农民往往会忽略基因型对产量的影响,同时氮肥的不科学施用现象较为普遍。为了促使湖北省马铃薯产业的减肥增效并针对品种精准施用氮肥,本研究以湖北省主要种植的6个马铃
中国疾控中心2021年11月27日数据显示,截止至2020年底,我国现存105.3万HIV-1感染者中,97.8万感染者正在接受联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combination anti-retroviral therapy,c ART),仍有数万感染者未达到有效病毒学抑制。一项Meta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我国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失败者中有近一半检测到耐药突变,且主要突变为HIV-1逆转录酶区(Reve
同域共存的近缘物种在生态位相似的情况下,为获取足够的资源生态位通常会发生分化以避免与近缘物种竞争,或通过改变形态特征以增强自身在竞争中的优势,扩大原有的生态位。合江臭蛙(Odorrana hejiangensis)和宜昌臭蛙(O.ichangensis)是亲缘关系最近的姊妹种,二者都是花臭蛙(O.schmackeri)的近缘种,3个物种既有独立分布种群,也有两两同域以及3个物种同域分布现象,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