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稻草全量还田油菜免耕飞播种植模式是近年新发展的一种油菜生产模式,具有省工、省力和提高光温及资源利用效率的优点。作为一种新兴的生产模式,一些关键的技术参数还有待进一步优化。为了完善稻草全量还田油菜免耕飞播模式中的关键技术参数,本研究同时在湖北省武穴市和武汉市黄陂区开展油菜播种时期试验、油菜播种量试验、水稻留桩高度试验、油菜施肥时期试验、油菜施肥量试验、油菜开沟时期试验及油菜草害防治方式7个内容的大田
【基金项目】
:
财政部和农业农村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CARS-12); 湖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油菜飞播轻简种植关键技术集成研发”(2020BBB06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稻草全量还田油菜免耕飞播种植模式是近年新发展的一种油菜生产模式,具有省工、省力和提高光温及资源利用效率的优点。作为一种新兴的生产模式,一些关键的技术参数还有待进一步优化。为了完善稻草全量还田油菜免耕飞播模式中的关键技术参数,本研究同时在湖北省武穴市和武汉市黄陂区开展油菜播种时期试验、油菜播种量试验、水稻留桩高度试验、油菜施肥时期试验、油菜施肥量试验、油菜开沟时期试验及油菜草害防治方式7个内容的大田试验,通过比较不同处理的油菜生长性状、产量及经济效益等差异,探究免耕飞播种植模式关键技术的适宜参数,为优化完善稻草全量还田油菜免耕飞播种植关键技术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水稻收获前3天至收获后1天播种,油菜生长性状最佳、产量最高。在水稻收获后3天播种,武穴油菜籽产量呈下降趋势,黄陂试验点油菜籽产量呈显著性下降。研究表明适宜油菜播种时期为水稻收获前3天至水稻收获后1天。(2)油菜籽产量随油菜播种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播种量为4.5-6.0 kg/hm~2时,蕾薹期油菜茎粗、株高指标最佳。但当播种量为7.5-9.0 kg/hm~2时,油菜籽产量最高,经济效益最大。因此,油菜适宜播种量为7.5-9.0 kg/hm~2。(3)随水稻留桩高度的增加,油菜的养分积累量、产量及经济效益均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在油菜花期之前,水稻留桩高度为20-60 cm时,能提高土壤的含水率。当武穴、黄陂试验点水稻留桩高度分别为40 cm、20 cm时,油菜养分积累量、产量及经济效益均最高。因此,本研究推荐水稻留桩高度为20-40cm。(4)随施肥时期的推迟,油菜的产量、肥料偏生产力及养分积累量均呈下降趋势。其中,在水稻收获后3天内施肥,肥料偏生产力最大,油菜籽产量最高以及油菜种植利润最高。因此,适宜油菜施肥时期为水稻收获后3天内。(5)随施肥量的增加,油菜的生长性状、产量及经济效益均呈增加趋势,而肥料利用率呈下降趋势。当施肥量为600-900 kg/hm~2时,油菜籽产量最高。其中,当施肥量为750 kg/hm~2时,苗期-蕾薹期的油菜叶面积最大、油菜的种植利润最高;当施肥量为900 kg/hm~2时,肥料利用率最低。考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推荐适宜的缓释肥量为600-750 kg/hm~2。(6)开沟时期越早,油菜籽产量越高、经济效益越大。其中,在水稻收获后3天内开沟,油菜籽产量最高。综合考虑油菜籽产量和经济效益,推荐开沟时期为水稻收获后3天内。(7)在水稻收获后进行封闭除草和油菜四叶期进行茎叶除草均能提高油菜产量、油菜种植利润以及油菜养分积累量等。不除草处理的油菜长势弱小,油菜的养分含量低,油菜籽产量显著下降;同时,杂草生物量多,其杂草生物量是封闭除草和茎叶除草的4.1倍和2.9倍。因此,推荐草害防治方式为茎叶除草和封闭除草。综上所述,通过研究确定稻草全量还田油菜免耕飞播种植关键技术参数如下:适宜油菜播种时期为水稻收获前3天至收获后1天,适宜油菜播种量为7.5-9.0 kg/hm~2,适宜水稻留桩高度为20-40 cm,适宜施肥时期为水稻收获后3天内,适宜缓释肥用量为600-750 kg/hm~2,适宜开沟时期为水稻收获后3天内,适宜草害防治方式为茎叶除草和封闭除草。
其他文献
水通道蛋白是一类参与维持细胞水分稳态的膜转运蛋白。OsAQP(EF495246)是本实验室前期从水稻幼穗c DNA文库中分离的液泡膜内在蛋白类水通道蛋白的编码基因,在水稻根和地上部分均有表达,且高盐和干旱均能诱导其表达量上调。为鉴定该基因的功能,实验室构建了OsAQP过表达转基因水稻和拟南芥,发现OsAQP过表达能够促进转基因水稻和拟南芥种子的萌发、增强转基因植株生长过程中对盐胁迫的耐受性。本文以
多物种的微生物菌剂在强化土壤微生物区系、改善土壤结构、提高作物抗逆性、提升农产品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普遍认为,菌剂中有益微生物在土壤中的存活时间短是当前多物种菌剂应用的障碍之一。微生物形成生物膜后,不仅有利于其在环境中定殖与存活,还可促进不同物种间的互养共生,从而提高其生态功能。因此,多物种菌剂中微生物互作及形成生物膜的能力可能对其效用产生潜在影响。为了揭示多物种菌剂相关微生物的生物膜形成与其
斑马鱼容易大规模饲养,由于胚胎易得、便于体外观察等优点而成为一种越来越受欢迎的模式脊椎动物。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是一类转录本长度不小于200 bp的不具有编码能力的RNA,其表达水平一般低于蛋白编码基因,与蛋白编码基因相比,lncRNA在更窄的时间窗内表达,并且在早期胚胎中特别丰富。一些lncRNA具有组织特异性表达以及保守的二级结构、剪接形式、
自我国农业农村部于2015年制定了《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以来,我国农用化肥消费量显著降低,肥料利用率明显提高。本研究根据湖北省种植业“十四五”规划,将湖北省划分为五大区域,基于作物养分需求和土壤养分供应能力,明确湖北省主要粮食(水稻、小麦、玉米)、油料(油菜、花生)、棉麻(棉花)、蔬菜、果树和茶等作物在当前与目标产量下的化肥理论需求总量,分析基于当前产量的湖北省主要农作物化肥理论
棉花(Gossypium hirsutum L.)是一种在国民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的经济作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缩节安(MC)是一种广泛用于棉花生产的化学调节剂,可有效控制棉花过度营养生长,塑造较为紧凑的株型结构,提高其增产潜力,对MC作用机制的研究有助于构建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网络,挖掘株型相关的基因,为棉花理想株型的塑造提供理论依据。叶片是植物重要的光合器官,也是重要的源器官,本研究从形态、生理
油菜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保障油菜高效生产对我国油料供给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稻-油轮作体系中双季稻种植面积占一定比例,随着晚稻成熟期的延后,加剧了稻油争茬的矛盾。品种的变革和养分的投入是实现油菜高产、优质和高效的重要因素。氮、磷、钾、硼和镁是当前我国冬油菜生产中最主要的养分限制因子,然而迟播条件下不同品种对养分的响应不完全相同,因此在迟播条件下针对品种特性制定合理的施肥方案有助于挖掘品种的产量和
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是玄参科地黄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为栽培品种,野生品种常生长于山坡及路边,其块根是传统中药之一,最初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地黄的种植中存在严重连作障碍,且长期采用无性繁殖方法种植,导致地黄种性退化,严重影响了产量和品质。因此,如何改善上述问题成为地黄产业化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萘乙酸(NAA)作为一种植物激素,可以提升地黄的产量,
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引起的棉花黄萎病,给棉花生产造成巨大损失。大丽轮枝菌编码的分泌蛋白在侵染植物期间可以通过某种方式与寄主发生互作,参与调控寄主植物的免疫反应。解析大丽轮枝菌的致病机制并挖掘棉花中的互作蛋白,将为棉花抗病育种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以大丽轮枝菌Vd991的效应蛋白为研究对象,筛选出一个木聚糖酶蛋白Vd1864,对其功能研究,并找出棉花中的互作蛋白,研究
小麦是重要的粮食作物,随着环境污染形势的加剧,以Cd为主的重金属污染问题日渐凸显。Cd胁迫改变小麦形态和生理生化水平,影响其生长及发育,严重制约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安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在调控植物非生物胁迫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其调控小麦Cd胁迫响应的具体机理还不太清楚。本试验用不同浓度Cd处理小麦幼苗,明确了小麦幼苗Cd胁迫下的生理生化响应规律,并通过构建对照组和150μmol/L C
湖北省鄂西南地区由于降雨强度大、降雨频繁且集中等因素屡屡产生洪水径流泥沙,土壤侵蚀问题日益加剧,但却少有该地区的研究分析。本文选取鄂西南典型小流域——恩施长堰小流域为研究区,以监测站建成以来实测次降雨、径流、泥沙数据为基础,探究小流域降雨、径流、泥沙特征及产流产沙与降雨间的响应关系,并通过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确定经验关系式。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恩施长堰小流域30年平均降雨量为1408.4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