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IPO作为联系企业和投资者之间的桥梁,涉及到政府部门、金融中介、上市公司以及各类投资者,是上市公司融资和发展壮大的重要渠道,是二级市场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随着IPO上市新政的实施与发行审核向注册制的过渡,2017年来,企业IPO进度大大加快,每天2只、每周10只左右的新股发行已成常态。数据显示,2017全年A股市场共有438家IPO,共筹资2301亿元人民币,分别较2016年同比增长92%和54%,扩容速度惊人且预计会持续下去。而让A股投资者感受最深的却是市场疲弱不堪,每当这时控制新股发行节奏的声音就会出现,这似乎成为了A股市场上的定律,只要市场一发生波动,必拿新股发行出来说事。中国证监会在1994年至2015年期间,在市场价格大幅下跌或长期下跌之时,共九次暂停过IPO,而效果却不甚理想。目前我国A股市场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就是一旦遭遇大规模下跌就缓发或停发新股,这样的措施不但扰乱了证券市场正常的融资功能,还阻碍市场化的发展。研究新股发行是否对市场价格波动产生影响以及如何影响在中国具有非常实际的政策意义。我国新股市场自身具有鲜明的特点:一是处于起步阶段,保留明显的计划经济制度痕迹;二是聚集大量噪声投资者,非理性情绪极易影响股票价格;三是存在卖空限制,使股价偏于高估。因此,我国IPO市场异象的产生应有区别于国外市场的内在机理,且异象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而行为金融学中投资者情绪理论的出现,能够更好的将市场上的异象统一起来进行解释。文章首先从IPO三大异象着手得出投资者的非理性情绪是影响IPO市场表现的重要原因,结合新股对二级市场影响的供求理论,诸如新股造成的“抽血效应”和IPO扩容对市场均衡的影响,得出IPO会对股票二级市场造成短时间的冲击。随后以股权分置改革后IPO重启为起点,对2006年6月至2017年底的IPO市场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发现IPO发行和市场行情之间的规律,提出投资者情绪作为IPO融资对二级市场影响的传导中介的假设,即IPO上市信号引发投资者狂热的打新行为进而对股票市场造成影响,包括投资者对新股“打压”市场这一预期的反应以及目前一级市场低风险高收益对投资者的吸引加剧二级市场资金分流这两个渠道。本文选取了上证2917个交易日为样本,并将全部样本分为新股发行公告日、发行日、解冻日、上市公告日、上市日、上市次日以及与新股发行无关的普通交易日,通过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比较发行公告日、发行日与普通交易日,解冻日和冻结期,上市公告日、上市日和普通交易日,上市次日与上市日的市场指标的差异来研究新股发行的相关时点是否对市场造成冲击及其原因。结果发现发行公告日、发行日、上市日有负的超额收益率,而解冻日和上市次日的市场收益率较前一日反转。市场换手率在IPO发行日和上市日显著降低,在解冻日显著回升。在发行公告日有显著的卖方发起成交额,在解冻日则有显著买方发起成交额。在2016年IPO扩容后,新股对二级市场的波动冲击减弱。本文得出的结论是,IPO申购冻结资金中大部分来自场外,然而小部分的场内资金分流仍对股指波动造成一定影响;新股的高抑价率会通过投资者的打新热情进而影响二级市场行情。最后从坚持市场化改革;对IPO重质量检查大于数量把控;加强对上市公司监管力度;完善上市公司退市机制;对投资者理性投资教育等角度提出相关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