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得仁,晚唐诗人,家居长安通济里。据考证,其出生时间大约为807-809年,卒年约为857-859年,历元和至大中时期。刘得仁父母分别是泾源节度使刘昌之子刘士泾和唐顺宗之女云安公主。刘得仁出身于贵族之家,却放弃儋爵受禄,选择独自依靠科举之径求取功名。他徘徊于科场三十载,最终无缘折桂,抱憾而终。其悲剧命运产生的原因,一方面在于他孤僻的性格,与家族关系的疏远,另一方面在于中晚唐社会政局的腐朽动荡,科场的黑暗不公。基于这些缘由,刘得仁频频落第,常年流连于山水之间,与僧侣仕宦相和赠答,创作了140余首诗歌,倾吐自己的无奈人生。刘得仁创作的诗歌内容大多与个人生活相关,较少涉及时事。其中隐逸诗数量最多,主要表现其隐于山林中的矛盾心态和清苦心境。其他题材还有饱含真挚情谊和想象旅途景致的送别诗,带有深厚儒士情怀、语言质朴的酬赠诗,哀乐同时而发、多于夜晚吟诵的咏怀诗,以及在静与空中蕴含佛理的禅悦诗。常年落第、孤独求仕的经历使刘得仁的诗歌形成了清奇僻苦的风格特征,表现在其苦吟的创作方式和对苦楚的吟咏上。刘得仁还在诗歌中着力描写松竹鹤猿的意象,象征他高洁的志趣和悲苦的人生。在诗歌技巧方面,他巧妙地使用动词,一联中连续出现多个动词,增加了诗歌的动态美和节奏感。刘得仁作为晚唐的贵族之后,不倚家族势力,一生甘于清苦,难能可贵。后代韦庄、栖白等文人作悼诗赞其具有“冰魂雪魄”的人格,为王孙中少有之士。同时,作为一位诗人,他的诗歌“名动京畿”,尤其是五言诗,深受赞誉,后世的评论家多品鉴其佳句,他的很多诗歌被收录入集,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对丰富晚唐文学研究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