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岷江上游位于中国第一、二阶级的过渡地带,是中国地形上的隆起区,经济上的低谷区,又是汶川地震的极重灾区,是山区聚落发展的典型区域,地质灾害活动频繁,进行聚落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尤为重要。本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年鉴数据翻阅整理、SPSS的统计等手段建立了岷江上游山区聚落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体系;并根据岷江上游三个时期的实际情况和数据的获取情况,并选择了人口密度、万人医生数、万人村委会数、建筑覆盖率、经济密度、人均GDP、道路密度、地质灾害密度、防护工程数量等16个指标为聚落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指标,基于熵值综合评价模型,通过ARCGIS软件,得出整个岷江上游地区2006、2009、2015年聚落地质灾害易损性区划图,并探讨岷江上游山区聚落地质灾害易损性的时空差异特征,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取得了以下结论:(1)每年度各指标易损值的权重虽然有所不同,但是公路密度、经济密度、建筑覆盖率及人口密度始终是影响岷江上游山区聚落地质灾害易损性的最主要因子;(2)岷江上游地区聚落迁移变化较大,聚落近年来由于国家政策原因急剧减少,由传统的农牧聚集地逐渐搬入城市,作为主要聚落迁移目的地的各县县城更应该加强防灾应急能力建设;(3)岷江上游山区聚落地质灾害易损性是动态变化中的,易损性2009年最大,2015年次之,2006年最低,说明汶川地震给岷江上游带来了巨大伤害,而2015年易损性的大幅度降低说明震后重建取得了重大成效;(4)在受到汶川地质影响强烈地区,如汶川县、茂县,易损值较高,且09年最高;在受汶川地震影响较小,地质灾害发育较少的地区,主要为松潘县的大部分区域,受经济影响因素较大,经济发展速度较快,易损值逐年上升。同时易损值也受到产业结构与政策资金投入的影响较大。易损性作为风险评价的一部分,是区域风险合理控制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通过对岷江上游聚落地质灾害易损性时空关系的探讨,发现岷江上游地区易损情况在近年来发生了巨大变化。汶川地震、地质灾害、社会经济条件、聚落迁移及民族文化的变革深深影响着岷江上游山区聚落地质灾害易损性的变化。在面对易损性快速变化的状态下,需要更加的有的放矢,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应急建设、部门协同、地质灾害知识宣传培训与避险演练、引入外来资金力量、项目治理、救灾物质储备方面加强建设,在山区发展的同时,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