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库切(1940-)是一位敢于言说自由、关心人类生存状态的南非白人作家。《耻》是库切第一部以种族隔离制度废除之后的新南非为主题的作品。本文尝试结合南非的历史和现状对《耻》进行主题研究。
种族隔离制度在南非推行了40余年,这使白人迷信于社会精英高层的地位,使受难的黑人对白人的积怨代代相传。在种族隔离结束后的南非,各种种族隔离制度下的旧问题又以新的方式呈现。本文分析了小说《耻》中两次性侵犯的深层含义,结合主人公卢里教授名誉扫地、沦落乡下的人生轨迹,批判父权制度、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制度是一部分人选择用来统治其他人的工具,这也是人性的罪与耻。人性是复杂的:人性的黝黯使人们被欲望(比如情欲,报复,高人一等的生活)折磨,而人性的闪光则给人们带来安宁、同情和和解。就好像隔离制度隐藏的是白人人性中恶的一面,而如今为了报复白人,黑人用的也正是从白人那里学来的恶。这样那些要顽强地留在这片土地上的白人们,只有靠充分理解当时当下,通过周围所有生命的遭遇,学会同情,准备和解,靠人性中的善来融入南非。
本文共五个部分。导言是对本论文思想框架的介绍。为了更好地理解小说,本文先对南非隔离制度和库切的南非白人作家身份做了简要的介绍。《耻》这部作品描写了种族隔离制度结束后的南非。这里社会矛盾根深蒂固,黑人白人冲突尖锐。而这也正是本论文的切入点,也就是人们可以选择同情与和解的态度,从耻辱中找到人性的善,善待周遭的人与物。只有这样,南非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坚固的整体,真正的彩虹之邦。
第一章着重分析对同情的领悟。原先的卢里侵害了别人,自己却执迷不悟,直到自己的孩子遭到他人的侮辱,方才意识到自己好像也是这迫害体系的中的加害者。原先他想借用赞扬拜伦的歌剧来为自己辩护,可是逐渐发现,这拜伦实际上是个不负责任的浪荡子。本章以性爱和家庭做最后一部分,目的在于对小说中各种关系的基点和结局加以总结。没有自己孩子的遭遇,也许卢里教授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去同情别人的孩子,也不会去理解与性关联的责任的。
第二章的主题是和解的达成。女儿受辱却仍然要坚持留在这里;大批白人离去,无人要的小狗在安乐死中解脱;逐渐老去的卢里从为小狗送最后一程中寻找自己存在的意义。卢里无奈地往返于城乡之间,品味人世冷暖,窥见世间变化。最后,由于对女儿的理解和对未来的寄托与希望,卢里也留在了乡下。作品似乎在向白人们诉说,此刻此地,任何人,尤其是白人,如果要想留下,继续生活在这片多灾多难的土地上,就得选择和解。卢里等作品中的人物选择了和解,因为和解让人们往前走。
第三章探讨摆脱耻辱的途径。这耻辱就是压迫制度,就是恶的人性的象征。其中种族隔离制度的废除,可以看作是人性向善的方面的转变,对周遭事物的态度的改变,其中最重要的是重新认识自己和别人的关系。这种认识,是需要人们用心去学的,去向自然学习。通过对受难和死亡的学习,人们能学会对生命的尊重,更好地对待这虽然黯淡,但仍然还有希望的大地。
结论:部分是对本论文的总结。《耻》这部小说之所以争议大,就是因为涉及的问题多,让读者看到的只是各种可能性,而库切的目的大概就在于此。不悬置抽象的道德标准,而只力求描述实实在在的场景,让读者仔细琢磨形成自己的观点,是后殖民主义时期文本的一个重要特点。但掩卷而思,我们似乎又能够听得到作者充满人生智慧的叮咛:在这个历史的梦魇仍然萦绕的国度,人们只有通过同情和和解,在困境之中做出审慎的选择,才可能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