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白内障是我国主要的致盲眼病之一,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尚没有开发出能够彻底治愈白内障的药物,治疗白内障唯一确实可靠的方法就是手术。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及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由于具有并发症少等优越性已经成为治疗白内障的首选术式,但手术后由于晶体上皮细胞向后囊表面移行及增殖,会引起后囊混浊,即后发性白内障(posterior capsular opacification,PCO),从而导致视力下降、眩光等症状,影响病人视觉质量,而治疗后发性白内障常需要施行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这就会增加视网膜脱离、黄斑囊样水肿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影响病人术后视力。因此,如何防治后发性白内障已成为目前眼科医生的一大研究热点问题。本文就后发性白内障与人工晶体袢的角度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从而为临床上选择合适的人工晶体并进而为防治后发性白内障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9只科研兔(体重2.5—4 kg)共18只眼,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眼。用安定5mg及25%氨基甲酸乙酯麻醉(按4ml/kg计算)兔后,行透明晶体囊外摘除术,并分别植入袢角度不同的PMMA人工晶体,第一组植入0°袢人工晶体,第二组植入5°袢人工晶体,第三组植入10°袢人工晶体,术后激素及抗生素眼液点眼。6个月后,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晶体后囊表面后发性白内障发生情况并对其进行分级,然后取出晶体后囊,行光镜及透射电镜检查,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晶体后囊进行染色,然后采用医用多功能图象分析软件对晶体后囊表面及赤道部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an,PCNA)进行定量检测,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结果。 结果:裂隙灯显微镜下可见术后随着人工晶体袢角度的增加,发生后发性白内障的例数及等级均呈下降趋势。光镜扫描及透射电镜扫描可见发生后发性白内障的晶体后囊表面可见一层或多层晶体上皮细胞生长,未发生后发性白内障的晶体后囊表面无晶体上皮细胞生长,而赤道部均可见多层晶体上皮细胞生长。PCNA定量检测结果:植入0°袢人工晶体组与植入5°袢人工晶体组之间后囊表面及赤道部P CNA阳性率无明显差异(p>0 .05),而植入10“拌人工晶体组与植入O“拌人工晶体组及植入5”拌人工晶体组之间后囊表面及赤道部PCNA阳性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 结论:PCNA是反映细胞增殖的可信指标。随着植入的人工晶体拌角度的增加,PCO发生率也相应下降。因此临床上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行人工晶体植入术时应尽可能选择拌角度较大的人工晶体,从而可以预防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