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普遍认为文学翻译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也从侧面说明了许多文学作品被翻译成不同语言的原因。《浮生六记》是清代文人沈复的一部自传体小说,讲述了作者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体现了他恬淡闲适的生活态度。文中优美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凄婉的故事深受读者的喜爱,该书先后被翻译成许多种语言,1935年,林语堂首先出版了他的英译本。20世纪80年代,白伦和江素惠夫妇的合译本发行。这两个译本自问世以来,就一直是翻译研究的热点话题。然而,到目前为止,大部分的研究都采用传统的规定性研究模式,很少有文章从宏观的、描述性角度来探讨两个译本。在全球生态化趋势的影响下,2004年胡庚申教授出版了专著《翻译适应选择论》。该书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中的自然选择学说应用到翻译研究之中,认为翻译就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书中所指的翻译生态环境是一个由原文、原语和译语所构成的世界,即一个由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所构成的互联互动的整体。胡教授在书中从适应和选择的角度出发,系统地阐释了翻译的全过程,突显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处的地位,提出了多维度适应和选择的翻译原则。该书构建了一个高度理论化的翻译框架,提供了一个从宏观角度研究翻译的新方法。本文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基础,结合当前的研究现状,从适应和选择两个阶段对《浮生六记》的两个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在适应阶段,主要从需求(包括社会的需求和译者自身的需求两方面)和能力方面来分析林语堂以及白伦和江素惠是如何来适应他们所处的翻译生态环境的。在选择阶段,主要从语言维和文化维两个方面来探讨林语堂以及白伦和江素惠夫妇是如何在各自的翻译生态环境中进行多维转换的。语言维方面集中探讨词汇、句子和修辞手法的翻译。文化维主要研究与文化相关的翻译,包括典故、习语、称呼、风俗习惯、宗教以及物质文化相关词汇的翻译。研究发现,尽管两个译本所处的时代不尽相同,但它们都体现了各自所处的时代特征,这正是译者在翻译生态环境中进行适应和选择的结果。而两个译本之间的差异,主要是由于译者不同的翻译目的所造成的。林语堂旨在介绍东风文化,其译本倾向于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同时兼顾西方读者的可接受性;而白伦和江素惠将该书视为展现清朝社会生活的重要文献资料,他们的译本在句法和结构上更多地保持原文的所有形式,并采用添加注释和地图的方式来帮助读者理解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