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多元化的过程中,能源问题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与国家发展和全球安全密切关联的战略问题。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各种因素相互交织,国际石油市场日渐动荡,无论是哪个国家,都必须客观地面对本国、本地区和全球的能源安全问题。能源需求不断增长与有限供应之间的非对称性、全球能源分布的不平衡性和能源生产和消费的不均衡性使得能源安全问题日益成为地缘政治学所关注的一个重大课题。尤其是新的能源安全观关注能源生产国的需求安全、消费国的供应安全和过境国的运输安全等诸多方面,强调“合作安全”和“共赢安全”涉及能源生产国、消费国、过境国、大中型跨国石油公司等几乎所有能源地缘政治行为体的利益。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后,世界能源地缘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中亚新独立的国家从苏联的“后院”发展成为世界新的能源供应中心,吸引了诸多国家特别是周边国家的高度关注。这些国家为了确保本国和本地区的能源安全,通过政府主导、能源企业参与等多种途径开展各具特色的能源外交,推进能源合作。中国和韩国同处亚太地区,作为能源消费国及进口国,两国都对中东的能源进口有较强的依赖性,也同样面临海上油气运输的风险。随着改革开放以后经济迅速增长,中国的能源需求不断增加。2012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中国过度集中于中东非洲地区的石油进口,过多依赖于海上运输的状况使得中国的石油安全脆弱。由于中亚地区在地理上与中国陆路相连,打通中亚油气进口通道对中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缘战略意义。近20年来,中国从中东非洲地区不断向其他地区扩展能源合作与外交领域的层次、方式和范围,使其能源安全程度不断提升。韩国由于本国的能源资源不足,能源对外依存度长期偏高。2012年韩国的能源消费排名世界第九位。韩国对中东地区的石油进口依存度高达87%,为了减轻这一地区的能源进口,确保能源供应安全,韩国从2003年卢武铉政府开始进入中亚地区的能源合作圈,并于2006年提出了“进入中亚方案”。但是,韩国是中亚能源开发和合作的后来者。显然,通过分析中国的中亚能源合作与外交经验,可以为韩国当前和今后的能源战略发展提供启示和借鉴。本论文从地缘政治学的角度分析冷战后中亚国家的地缘政治特点和能源地缘战略的变化过程,探讨能源安全的新特征以及中国的能源安全观;通过调研分析中国在中亚能源合作与外交实践,总结出中国在中亚能源合作的战略思维和特点,对比探寻韩国的中亚能源合作与外交的思路和战略选择;在比较分析“中国-中亚”能源合作与外交的特征、战略和挑战的基础上,对应分析“韩国-中亚”能源合作与外交以及韩国在中亚的能源安全利益和相应的政策选择。通过上述这些研究,本文认为中韩两国在中亚地区具有不同的能源安全利益和战略优势。中国在中亚成功的能源合作是基于平等互利的基础,推进以油气为重点的一体化和综合性的大规模投资与合作。中国的中亚能源外交以首脑外交为牵引,以公司外交为基础,以多边外交为助力,基本构建了融合国家、企业和地区层面的中亚能源外交体系。与中国相比,韩国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较晚,进程较慢,成果较小。但是,本文认为,韩国通过综合运用本国具有的油气精炼技术、成套设备建设、运营和信息技术优势,以及短期经济快速发展的经验,也具有诸多灵活的战略选择,如一揽子合作模式和官民并进的战略等。此外,本论文从宏观视角(即在欧亚大陆空间内)观察研究中国、韩国与中亚的地缘政治关系以及中亚与东北亚的跨区域能源合作关系,认为这一更加宏观的视野分析,可以为中韩两国在更大的地缘空间内共同确保地区能源供应安全,推进能源合作与外交,提供新的视角和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