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秦文学具有文、史、哲三位一体的特点,史传文学《左传》亦不例外。本文试从《左传》的道德思想出发,研究其反映的理想人格,即民族精神。论文共分为五部分:
序言简要回顾二十世纪以来《左传》道德思想研究状况,从《左传》的成书过程简要阐述《左传》作者的思想倾向。
第一章首先确定民族的产生是地域和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华民族在地域上,是以中原诸夏族为中心,融合东西南北四方,即所谓“东夷、南蛮、西戎,北狄”而组成的;文化上,是在先进的中原华夏文化的熏陶下,形成的兼容并蓄的复合体,其形成大概在春秋时候。其次简述民族精神的概念,其形成的影响因素是上古典籍、古代圣王、儒家思想。
第二章阐述春秋时期的礼及《左传》中的道德观思想。1、礼,是宗法社会的一种道德和行为的规范。《礼记·乐记》云:“礼者,天地之序也”,这种规范实质是效法天地有序而实现于人类社会的一种序。但随着春秋社会的流动,仪式化的礼受到质疑,理性与道德参与其中。表现在《左传》中,礼分外延与内涵两部分:外延:一切仪式;内涵:内在德行。“有礼”、“非礼”的评价一部分指仪式;另一部分则就德而言,后一种在《左传》中更为重视。2、《左传》中贯穿着道德史观。比之天命史观,这种用道德兴衰解释历史发展规律的历史观,无疑先进不少。并且在此过程中,还塑造了一批具有理想人格的杰出的卿士大夫。
第三章阐述后来定型为民族精神的理想人格在《左传》中的具体表现。分别为“以孝为先”、“仁爱厚慈”、“诚信知义”、“深沉的爱国意识”、“谦让不贪”、“克己俭廉”“修己求慎”、“正直勇毅”。这些品质是春秋时德行的范畴,也是衡量有礼的标志。
第四章民族精神是形而上的,有着高度的哲学品格;同时又是形而下的,体现于一些杰出人物的行为之中。《左传》中塑造了为数不多的几个具有完美人格的卿士大夫,分别是晋国的叔向、齐国的晏婴、郑国的子产、鲁国的叔孙豹、宋国的子罕、楚国的子囊。他们都是春秋时期完美人格的化身,理想人格的典范。通过他们反映了《左传》中的民族精神。这些人还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大都出现在襄公、昭公时期。再简略分析这一历史时期出现如此多杰出人物的原因。
结语简述当下研究民族精神的意义。现今社会,传统文化渐衰的现象不容忽视。随着弊端的渐露,人们开始重视继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史传文学《左传》以史为鉴,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传承了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因此,研究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