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栓形成与疾病本身具有密切关联。该类患者的高凝体质及相应的抗肿瘤治疗使其长期处于易栓状态,成为血栓形成及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血栓的形成也可增加抗肿瘤治疗难度,明显降低治疗效果,最终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生存预期降低,预后多不佳。因此探讨血栓形成的原因,研究血栓形成与恶性肿瘤相关危险因素,并从根本上降低血栓发生率以改善治疗预后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本文以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科在2004年至2013年间收治的99例肺癌并发血栓栓塞性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回顾性分析的研究方法,旨在探讨肺癌合并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并进一步阐述其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以增强临床医生对认识血栓形成及栓塞的防治重要性。方法:收集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科在2004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99例肺癌合并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患者作研究资料,并收集同一时期肺癌不伴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100例患者作对照资料。利用回顾性分析的研究方法,对血栓组内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并对两组资料进行对比,探讨肺癌合并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同时阐述其临床表现以及临床常规治疗方法。通过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实验室检验结果等计量资料用x±s描述,采用两个独立样本的t检验。单因素分类的计数资料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对肺癌合并血栓栓塞性疾病行多因素相关性分析。结果:1.血栓组共99例,肺栓塞49例(49.5%),其中单纯肺栓塞31例(31.3%),肺栓塞合并下肢静脉血栓栓塞18例(18.2%)。单纯下肢静脉血栓栓塞32例(32.3%),上肢静脉血栓栓塞2例(2.0%),颈内静脉血栓栓塞2例(2.0%),锁骨上静脉栓塞2例(2.0%),脑栓塞11例(11.1%),周围动脉栓塞1例(1.1%)。2.血栓组中,确诊血栓栓塞性疾病距诊断肺癌的时间小于等于3个月者共59例(59.6%),其中肺癌术后突发肺栓塞4例,3月以上至6月者17例(17.2%),6月以上至12月为14例(14.1%),1年以上发生血栓栓塞占9例(9.1%)。3.血栓组中,Ⅲ-Ⅳ期患者及化疗4周期以上的患者出现肺癌合并血栓栓塞发生比例较高。4.两组资料血常规结果示,血栓组血红蛋白含量及红细胞计数较对照组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像分析,血栓组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较对照组明显缩短,血浆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也较对照组降低,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血栓组抗凝治疗有效者72例(72.7%),无效15例(15.2%),未行抗凝治疗12例(12.1%)。经抗凝治疗5天内症状明显缓解者65例,占总治疗人数的74.71%。6.单因素分析得出两组资料在是否存在肺内感染、输血治疗、既往患冠心病、中心静脉穿刺置管、化疗、手术、病理类型为腺癌这些因素上存在差异性(p<0.05)。利用Logistic回归对肺癌合并血栓栓塞性疾病行多因素相关性分析,结果示在输血治疗、化疗、手术这些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OR>1),说明这些因素与血栓栓塞形成具有相关性,是肺癌并发血栓栓塞性疾病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1.肺栓塞和下肢静脉栓塞是肺癌中较常见的血栓栓塞类型,且在肺癌确诊后3个月内的发生率最高。2.输血治疗、化疗、手术为肺癌并发血栓栓塞性疾病的相关危险因素。3.早期积极的抗凝、溶栓、改善微循环治疗是提高治疗有效率的主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