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增强道德教育的实效性问题是专家、学者和广大教育工作者非常关注的热点问题,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实效性问题尤为关注。初级体校学生的年龄大多是13━16岁,也属于未成年人的范畴,这些学生大多数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后备力量,研究体校学生的道德教育,对提高我国未来体育人才和体育工作者的素质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研究初级体校学生的道德教育首先从了解教育对象入手。初级体校学生的来源比较复杂,有来自全市各个小学的体育尖子,也有来自各个初中的在学习、品德、纪律等方面都落后的学生。初级体校学生的学习内容包括两大部分:一是文化学习,二是体育训练。不同于普通初中的学生,在校的主要任务就是文化学习。学生的出路也比较狭窄,极个别同学被输送到上一级体校继续训练,少数同学读高中,大多数同学毕业后就进入社会了。由于学生长期训练,形成了比较强烈的竞争意识,“注意”和“兴趣”体育化,对教练员的情感偏向性等特点。了解学生的特点才能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初级体校的学生具有不同于普通初中生的特点,对体校和普通初中生进行道德品质问卷调查,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二者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等三个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三个维度中的11个分维度的得分都远远低于普通初中生,体校的学生在道德品质的三个方面都逊色于普通初中的学生,有必要研究引起巨大差异的原因。影响体校学生道德品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社会生活中大多数人都预期他人不会遵循社会规范,使学生形成不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扭曲的道德行为标准。学校里片面的评价体系窄化了学校的工作内容,误导了学校管理的方向;管理者落后的观念,颠倒了学生的社会角色,阻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缺乏责任感,出现了职业倦怠,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高,教师对学生抱有否定的期望,无疑会对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产生消极影响;教练员的威信未能充分发挥,削弱了教练员在体育训练、学校管理和学生道德教育中的主要作用;运动团队过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家庭生活中,父母的功利主义思想弱化了家庭道德教育,家长较低的文化素质导致了错误的道德教育方式,父母外出打工导致家庭教育的缺失,父母的不良行为给孩子的道德教育起了负榜样的作用。学生自己对学习、训练没有适度的期望等因素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通过了解教育对象的特点,并对学生的道德品质现状及原因进行分析研究,形成了有针对性的德育对策:转变观念,完善德育管理体制;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增强文化课教师的威信,发挥教练员的中心领导人的作用;增强对运动队的管理,增强班级凝聚力;运用体育的迁移价值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从发挥学校道德教育的主要作用方面入手,形成整体的、综合的学校道德教育体系的德育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