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克洛德·西蒙(Claude Simon,1913-2005),法国“新小说”代表作家之一。“新小说”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文学及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在艺术形式的革新方面成绩显著。1985年,西蒙获诺贝尔文学奖,为他本人及“新小说”赢得了荣誉。在国外,西蒙研究已列入大学课程。国内关于西蒙及其作品的研究论文多注重整体介绍,较精细、微观的把握尚待深入。论文选取西蒙不同创作时期的代表小说,《弗兰德公路》(1960)、《大酒店》(1962)、《常识课》(1975)、《农事诗》(1981)、《植物园》(1997)和《有轨电车》(2001)等,运用空间形式理论和互文性理论,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重点分析了他小说中的两大艺术特色——空间形式和互文性,以期准确把握西蒙在小说艺术形式革新方面的努力及所取得的成就。论文由引言、空间形式、互文性、结语四部分组成。引言概述了西蒙在文学上的地位、在小说创作中叙述形式方面的探索,以及国内对于西蒙研究的状况。正文第一部分论述了西蒙小说中的空间形式特色。论文首先介绍了小说空间形式理论的形成背景及其内涵。根据这一理论,西蒙以“意识流”作为结构方式,是其小说中空间形式得以生成的前提;在文本具体操作手段方面,西蒙以插入语、细节描写、叙述中断等方法中止叙述时间流,造成诸多场景、事件并置的结果,从而为读者营造了一种空间感;第二部分运用互文性理论分析了西蒙作品中的互文性特色。依照此理论,引用、暗示、戏拟等是使用较为广泛的互文性技巧。引用是最重要的互文手法之一,它能够引出文本,或者衍生文本,并且与文本内涵联系紧密;暗示与引用相比,具有隐晦性,它的识别取决于读者的文化知识和洞察力;戏拟即滑稽模仿,它通过对原有艺术作品的戏谑性模仿,来实现对传统艺术形式的批判与更新。论文即从这三方面结合具体文本分析了西蒙小说中的互文性表现。结语以小说空间形式和互文性所共同具有的特点——需要读者的能动参与为契机,将西蒙的小说与“交往行为理论”联系起来,从而得出西蒙在艺术革新上的一个重要意义,即,在当代社会,人们往往疲于追逐物质利益,而缺失了之间的沟通,这最终导致人们心灵的隔膜。小说作为一种个体理解、认知生活、世界的形式,可以使人们在阅读过程中实现情感及精神方面的交流,从而获得一种理解的快乐、审美的愉悦。论文的价值在于采用文本研究的办法,通过对西蒙小说的具体、细致的分析,归纳出西蒙在小说艺术形式革新文面的成就,从而为更好地了解、掌握西蒙的小说提供一个新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