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代长城,是大明政权与北元势力长期对峙的产物,是人类点状、线状防御思想在物质层面的再次集中体现。河西明长城是“九边”长城防御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无论是在修筑背景、过程,还是在营建特征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研究河西明长城,有助于复原、重构河西长城时代的地理景观,对于重新认识其在明代边防体系中的历史地位,及深入了解明代河西地区人地关系的发生和演变过程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河西明长城的大规模修筑,集中于嘉靖、隆庆、万历年间。其兴筑背景,均与河西独特的地理形势、历代遗存的军防设施、甘肃镇的军事战略态势等诸多要素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河西明长城的分布与走向,是长城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据现有考证与调查,主要分布在今甘肃省境内的景泰县、兰州市、武威市、金昌市、张掖市、酒泉市和嘉峪关市等地区。按其边墙的地理分布特点,可划分为:凉州以东段、凉州——甘州段、肃州北部及以西段等三大段长城,特别是后两大段长城,墙体类型多样,有黄土夯筑、黄土夹沙、崖柞、劈山等墙体构筑方式,并在修筑时间上,也表现出不同时期全段修筑、逐段整修与重点构筑的时空特性。河西明长城附属设施,是河西长城防御体系中的一大特色和亮点。有不同等级、不同性质的城堡体系群,有风格迥异的“建关修堡”型、“凭险设障”型的长城关隘,更有“司守望”的兵墩与“备清野”的田墩设施。河西明长城营建特征,既有传统构筑方式的继承,又有因地制宜,基于特定地理环境下的技术与形制的创新。其中构筑墙垣、袭用壕堑以防御;利用山体、河谷等自然险以屏障;列置城堡、关隘、烟墩等附属设施以辅助,既是河西明长城的构筑方式,又是其防御特点,从而实现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有机结合,共同构成了一个三位一体的军事防御体系。此外,河西明长城选址之变迁,与河西独特的地理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由此呈现出“一脉相承下的汉壕明墙、就近取材下的边墙内移、不循常规下的平地筑墙”等具有河西特色的长城营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