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妇女每值行经前后或经期,大便溏薄,或清稀如水,一日数次者称为“经行泄泻”。本病一般在月经来潮前开始泄泻,至经净后恢复正常,也有经净后数日方止。属于现代中医的“月经前后诸证”,相当于西医的“经前期综合征”。一般本病无器质性病变,但长期的经行泄泻可严重影响妇女的生理及心理健康。目前西医治疗尚无明确和统一的认识,而中医药对本病从基础理论到临床治疗等研究都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具体辨证分型和遣方用药尚未统一。有待进一步研究。目的:本研究主要是运用加味痛泻要方治疗脾虚肝郁型经行泄泻,设立常用疏肝中药一逍遥散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临床症状评分、有效率、患者焦虑和抑郁等不良情绪变化情况,探索有效的治疗途径,尝试寻找一种疗效好、疗程短、副作用少的治疗方法,为临床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临床收集脾虚肝郁型经行泄泻患者60例,按照随机单盲原则,运用简单随机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服用加减痛泻要方。对照组30例,服用逍遥散治疗。运用临床症状观察表、华裔教授Zung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对患者进行评测。并分别比较两组病人实验前、实验前后和实验后的评分情况,以判别两种方药对经行泻泄的治疗效果情况。结果:1、就综合疗效来看(表2),加味痛泻要方组治疗愈18例;好转8例;未愈4例;总有效率达86。67%。逍遥散组治愈10例;好转12例;未愈8例;总有效率达73。33%。总有效率经统计学比较提示有显著性差异。2、两组病人总症状评分(表3)在实验前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即两者具有可比性。实验后加味痛泻要方组和逍遥散对照组总症状评分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就综合症状改善情况来看,两种药物差别不大。3、两组病人腹泻症状的评分(表4)实验前比较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实验后比较两者有显著性差异,提示加味痛泻药方对腹泻症状的改善要明显好于逍遥散。4、两组病人食欲减退症状评分(表5)实验前比较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实验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提示加味痛泻药方对食欲减退这一症状的改善效果要优于逍遥散。5、两组病人肢体倦怠症状评分(表6)实验前比较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实验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提示加味痛泻药方在改善患者肢体倦怠方面要优于逍遥散。6、两组病人胸胁痞闷症状评分(表7)实验前比较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实验后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提示逍遥散在改善胸胁痞闷这一症状的效果要优于加味痛泻药方。7、两组病人嗳气不舒症状评分(表8)实验前比较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实验后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提示逍遥散在改善嗳气不舒这一症状的效果要优于加味痛泻药方。8、两组病人情绪情况状评分(表9)实验前比较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实验后两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提示逍遥散和加味痛泻要方在改善病人负面情绪这一症状的效果无差异。9、两组病人SDS和SAS量表评分(表10、11)实验前比较和实验后比较结果均无显著性差异,提示加味痛泻要方和逍遥散在改善抑郁、焦虑情况方面疗效相当。但两组病人SDS、SAS量表评分实验前、后比较,结果都有显著性差异,提示两方均能改状况经行泻泄患者抑郁症状和焦虑症状。10、两组病人实验前、后抑郁发生率、焦虑发生率、抑郁程度、焦虑程度比较(表12、13、14、15),结果均有显著性差异,提示加味痛泻药方和逍遥散对改善经行泄泻患者焦虑、抑郁发生率和程度均有效。11、月经积分情况比较中中(表16),经量积分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后有显著差异,经期、经质、痛经积分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均无显著性差异。提示痛泻药方和逍遥散对改散经行泄泻患者经量增多情况有效,对经期、经质、痛经情况改善不明显。结论:1.治疗脾虚肝郁型经行泄泻的总有效率,加味痛泻要方组为86.67%,逍遥散组为73.33%,加味痛泻要方的总疗效显著优于逍遥散,。2.比较治疗前后经行泄泻的症状评分,加味痛泻要方和逍遥散都具有改善症状的效果。而加味痛泻要方在改善患者腹泻、腹痛、肢体倦怠、食欲减退等症状方面,显著优于逍遥散;逍遥散在改善患者胸胁痞闷、暖气不舒方面效果更好。3.对经行泄泻患者焦虑、抑郁改善情况来看,加味痛泻要方和逍遥散功效相当。4.痛泻药方和逍遥散对改散经行泄泻患者经量增多情况有效,对经期、经质、痛经情况改善不明显。中医药治疗经行泄泻系统研究还不多,对经行泻泄的治疗方法、用药、病机尚需进一步的研究。但中医药治疗本病疗效好、疗程短、复发率小、副作用小的优点已被广大临床工作者所认同。加味痛泻要方和逍遥散均是调理肝脾之药,但加味痛泻要方以补脾为先,于补土中而行泻木之法。而逍遥散以治肝为重,佐以健脾。但经行泻泄的发病机理以脾虚肝旺为多,故加味痛泻要方综合疗效更好。两方在改善患者症状方面各有优势,可根据病人情况对药物加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