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通过检测胃间质瘤(GST)中基因突变情况,探讨其与临床病理特点、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关系,为临床治疗策略的选择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PCR扩增和基因测序的方法检测38例胃间质瘤组织中c-kit基因第9、11、13、17外显子和PDGFRα基因第12、18外显子的突变情况,分析胃间质瘤基因突变的发生规律。采用Fisher精确检验分析GST中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生物学行为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等统计学方法回顾性分析GST的基因突变与预后的关系。
结果:病理组织学诊断的38例GST病例中免疫组织化学均显示CD117阳性。基因突变检测显示,c-kit基因总突变率为73.7%(28/38),分别为11号外显子65.8%(25/38)、9号外显子5.26%(2/38)、13号外显子2.63%(1/38)和17号外显子0(0/38),均为杂合性突变,未见纯合突变。11号外显子突变方式以缺失与点突变为主,其中缺失突变48.0%(12/25),点突变44.0%(11/25),其次为插入突变8.0%(2/25)。11号外显子的突变位点多集中在5端的经典热点,其次为3端的框内串联重复。PDGFRα基因突变2例占5.26%(2/38),占无c-kit突变病例的20.0%(2/10),均为18号外显子D842V点突变。平滑肌瘤、神经鞘瘤中未发现c-kit和PDGFRa基因突变。GST中c-kit和PDGFRα基因突变是相互独立的。比较GST的基因突变率在不同组别中的差异(年龄、性别、肿瘤原发部位、大小、细胞形态、核分裂、恶性潜能分级)。C-kit突变率、基因总突变率及e-kit外显子11突变率在不同组织学组间有显著性差异,梭形细胞型肿瘤突变率较其上皮细胞型及混合细胞型两组高,差异具有显著性。GST的基因突变率及突变方式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核分裂相、恶性潜能分级等均无显著性关系。
结论:
1.大多数胃间质瘤存在c-kit基因突变,在无c-kit基因突变的胃间质瘤中有一部分存在PDGFRα基因的突变。C-kit突变集中位于11号外显子近膜区的5端第556-560密码子之间和3端570-580密码子之间。
2.本组病例中胃间质瘤没有同时发现c-kit和PDGFRα基因突变。推测作为胃间质瘤发病的两种重要的分子机制,c-kit和PDGFRα基因突变是相互排斥的,不发生协同作用。
3.梭形细胞型胃间质瘤总突变率、c-kit突变率和c-kit exon11突变率分别较上皮细胞型及混合细胞型胃间质瘤高。
4.本组胃间质瘤病例中c-kit基因突变率与肿瘤的大小、核分裂相、恶性潜能及预后没有显著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