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近年来,有关儿童身体活动的国内外研究结果均显示,大多数儿童的身体活动量并不满足WHO的MVPA推荐量,身体活动不足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突出问题。作为儿童主要活动场所之一的学校及其周边为儿童提供了许多参与体育锻炼的机会,且已有研究证实学校或学校周边环境会影响儿童的身体活动水平。但目前研究仅分别对学校及其周边进行研究,而无二者的合并研究,未注重学校内和学校周边环境功能的整体性特征;并且较少研究采用加速度计和GPS结合的研究方法,忽视了儿童身体活动的空间特异性;同时较少研究采用支持个性化收集环境数据的环境审计法,使研究结果缺少针对性。因此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客观测量儿童在学校内及周边的身体活动水平,以及学校内及学校周边的建成环境特征,定量分析学校及周边建成环境与儿童在对应区域身体活动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基于学校内有无200米环形跑道及相对于居民区的位置,在北京市区选取六所学校以及六校内的360名4-6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学校围墙边界为起点,分别建立距离此边界50米、100米、400米、800米、1000米的环绕学校的5个缓冲区,采用加速度计和GPS客观测量儿童在学校内和学校周边各缓冲区内的身体活动水平;采用ISCOLE学校审计工具收集学校内的步行上学可行性、骑自行车上学可行性、体育和游戏设施支持、其他设施支持、美学以及学校场地适宜性六个模块的环境数据;采用EAST-HK环境审计工具收集学校周边各缓冲区内的功能、安全、美学及目的地四个模块的环境数据。最后采用SPSS22.0对所得全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对立样本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性别和年级之间的身体活动差异,采用混合线性模型分析学校及周边各缓冲区内建成环境与儿童在对应区域身体活动的关系,身体活动数据为因变量,全部环境数据为自变量,儿童年龄、BMI、在校时长、大课间时长和午休时长为协变量。结果:身体活动测量结果显示,儿童上学日平均MVPA为40.71±15.73分钟/天,共有11.46%的研究对象满足WHO的MVPA推荐量;周末日MVPA为31.85±18.75分钟/天,共有6.67%的研究对象满足WHO的MVPA推荐量。儿童上学日校内MVPA为24.741±11.55分钟/天。学校周边400米缓冲区内的MVPA占学校周边1000米缓冲区内MVPA总量的77.44%,是儿童在学校周边身体活动最主要分布的范围。学校内及周边环境审计结果显示,有200米以上环形跑道的学校,其校内步行上学可行性、骑自行车上学可行性、体育和游戏设施支持、其他设施支持及美学模块分数均相对较高;被居民区半包围的学校,其周边各缓冲区的功能、美学及目的地模块的分数及总分均相对较高。学校内建成环境与上学日校内身体活动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校内步行上学可行性与男生上学日校内LPA(β=-1820.16,p=0.000)、女生上学日校内LPA(β=-2591.29,p=0.000)、MPA(β=-852.18,p=0.004)为负相关。校内骑自行车上学可行性及与男生上学日校内MPA(β=-312.03,p=0.003)、VPA(β=-1531.11,p=0.001)、MVPA(β=-1843.14,p=0.000)为负性关,与女生上学日校内LPA(β=916.93,p=0.000)、MPA(β=429.59,p=0.000)为正相关。校内体育和游戏设施支持与男生上学日校内MPA(β=-373.72,p=0.023)、VPA(β=-2711.39,p=0.000)、MVPA(β=802.67,p=0.000)为负性关,与女生上学日校内LPA(β=1604.21,p=0.000)、MPA(β=631.21,p=0.002)为正相关。校内其他设施支持与男生上学日校内LPA(β=233.66,p=0.046)、MPA(β=265.95,p=0.000)、VPA(β=1073.59,p=0.000)、MVPA(β=1339.54,p=0.000)为正相关,与女生上学日校内LPA(β=-352.05,p=0.002)、MPA(β=-137.72,p=0.000)为负相关。校内美学与男生上学日校内MPA(β=3744.16,p=0.000)、VPA(β=17559.33,p=0.000)、MVPA(β=21303.49,p=0.000)为正性关,与女生上学日校内LPA(β=-4434.31,p=0.002)、MPA(β=-2060.03,p=0.008)为负相关。学校周边各缓冲区建成环境与儿童上学日在对应区域内的身体活动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400米缓冲区内的安全模块分数与男生在该缓冲区范围内的LPA(β=-1225.04,p=0.001)及女生在该缓冲区范围内的LPA(β=-997.79,p=0.0013)、MPA(β=-241.97,p=0.023)、VPA(β=-738.87,p=0.038)、MVPA(β=-989.36,p=0.001)呈负相关。1000米缓冲区内美学模块分数与男生在该缓冲区范围内的MPA(β=603.53,p=0.042)及女生在该缓冲区范围内的MP A(β=277.08,p=0.037)、VPA(β=1119.72,p=0.014)及MVPA(β=1393.20,p=0.008)呈正相关。结论:学校内环境特征中的步行上学可行性、骑自行车上学可行性、体育和游戏设施支持、其他设施支持及美学5个模块的分数均对儿童上学日校内身体活动有所影响,除校内步行上学可行性分数与男女生校内身体活动均为负相关外,其余相关性分析结果间存在性别差异。学校周边的建成环境特征中仅美学模块分数与儿童身体活动呈正相关,安全模块分数与儿童身体活动呈负相关。改善学校内及学校周边建成环境有望提升儿童在相应区域内的身体活动水平,但应注意学校内及周边环境对男女生有不同影响。今后的研究可通过增加受试学校数量以扩大受试学校在建成环境上的差异性,以便提供学校环境与身体活动关系的更精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