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研究目的:通过对大量古代黄褐斑中药外用方文献和大量近现代黄褐斑中药外用方临床试验相关文献进行数据挖掘,探究古今黄褐斑中药外用方的用药规律和特点,推导出不同时期黄褐斑外用方治疗的核心处方,为临床运用外治法治疗黄褐斑的选方用药提供理论依据和思路。并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数据挖掘所推导出的不同时期外用核心处方治疗黄褐斑的作用机制,预测关键基因及主要参与通路,旨在对核心方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同时对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通过对大量古代黄褐斑中药外用方文献和大量近现代黄褐斑中药外用方临床试验相关文献进行数据挖掘,探究古今黄褐斑中药外用方的用药规律和特点,推导出不同时期黄褐斑外用方治疗的核心处方,为临床运用外治法治疗黄褐斑的选方用药提供理论依据和思路。并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数据挖掘所推导出的不同时期外用核心处方治疗黄褐斑的作用机制,预测关键基因及主要参与通路,旨在对核心方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同时对探寻黄褐斑外用处方的演变规律提供新角度。研究方法:通过检索《中华医典》(第5版)获得古代文献数据,通过检索中国知网、维普全文网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共3个数据库获得现代文献数据。通过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出有效文献的中药外用方相关信息,经标准化处理后将数据导入Excel软件,建立古今黄褐斑外用方数据库。将数据库中数据导入古今医案云平台(个人版V2.3.4),进行标准化处理之后加入分析池,运用中药频数统计、中药药性统计、中药药味统计、中药归经统计、中药功效统计、聚类分析和复杂网络分析等功能模块,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讨论,并推导出不同时期黄褐斑外用方治疗的核心处方。通过HIT2.0数据库和文献查询获得核心处方的中药活性成分和靶点基因集,通过GeneCards数据库、OMIM数据库和DisGeNET数据库共3个数据库获取黄褐斑疾病靶点基因集。利用Venny2.1.0软件将中药靶点集和疾病靶点集取交集,得到各核心处方作用于黄褐斑的靶点。再次运用Venny软件将各核心处方治疗黄褐斑的靶点相互取交集,得到共同靶点和差异靶点。通过Metascape分析平台对共同靶点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通过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3.9.0软件对共同靶点进行PPI网络构建,并借助Cytoscape软件插件“cytoHubba”得到共同靶点PPI网络中的关键基因并讨论。研究结果:古代文献共筛选出236首外用方,涉及316味中药。现代文献共筛选出94首黄褐斑外用方,涉及120味中药。古代文献中药频次排名前5的是白芷、白附子、鸡子白、细辛、白蔹。现代文献中药频次排名前5的是白芷、白及、白附子、茯苓、僵蚕。古代文献药味频次排名前5的是辛、甘、苦、咸、酸。现代文献药味频次排名前5的是甘、辛、苦、咸、淡。古代文献药性频次排名前5的是温、平、微寒、微温、寒。现代文献药性:频次排名前5的是温、平、微寒、寒、微温。古代文献药物归经频次排名前5的是肺、胃、脾、肝、心。现代文献药物归经频次排名前5的是肺、肝、胃、心、脾。古代文献药物功效频次排名前5的是祛风止痛、清热解毒、止痛、解毒、消肿排脓。现代文献药物功效频次排名前5的是祛风止痛、消肿排脓、解表散寒、宣通鼻窍、燥湿止带。构建复杂网络分析得出4首核心外用处方。药物成分及靶点获取:汉—唐时期核心方共获得活性成分71个,药物靶点415个;宋金元时期核心方共获得活性成分75个,药物靶点453个;明清时期核心方共获得活性成分67个,药物靶点403个;近现代时期核心方共获得活性成分106个,药物靶点621个。黄褐斑疾病相关靶点共获得157个。各核心处方治疗黄褐斑的共同靶点共获得41个,涉及了雌激素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癌症中的蛋白多糖、HIF—1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Th17细胞分化、胆固醇代谢等通路,参与了缺氧、雌激素、炎症、脂代谢等相关反应。共同靶点的PPI网络包括41个节点,471条关系路线,平均节点度值为25.17,按最大团中心性算法得出前10位核心靶点分别是VEGFA、MMP9、EGF、IL6、TNF、CASP3、HIF1A、FN1、IL1B、PTGS2。研究结论:(1)本研究将黄褐斑中药外用方发展过程分为汉—唐时期、宋金元时期、明清时期、近现代时期共四个阶段。各时期中药外用方核心处方分别是:1.汉—唐时期处方组成:白芷、白附子、川芎、商陆、玉竹、防风、藁本;2.宋金元时期处方组成:白芷、白附子、白蔹、白及、川芎、茯苓、细辛;3.明清时期处方组成:白芷、白附子、白蔹、白及、川芎、甘松、防风;4.近现代时期处方组成:白芷、白附子、白蔹、白及、茯苓、当归、僵蚕。(2)各时期核心方在治疗黄褐斑的作用机制方面呈现继承发展的趋势,且各有偏重,而以近现代时期核心方最为全面。四个时期的核心方均可从影响血管改变、炎症反应、雌激素、皮肤屏障的脂质破坏、氧化应激等方面作用于黄褐斑。汉—唐时期核心方较偏重于影响黑色素的合成与分布、调节雌激素;宋金元时期核心方较偏重于加强细胞抗氧化应激能力、影响黑色素的合成与分布、调节细胞增殖和凋亡;明清时期核心方较偏重于影响黑色素的合成与分布、加强细胞抗氧化应激能力、调节雌激素;近现代时期核心方除具有前三个时期的作用外,还强调了抗炎的作用。
其他文献
脾主肌肉,脾虚则肌肉痿废不用,中医脾虚与肌肉萎缩之间关系密切。神经肌肉接头作为连接运动神经元轴突末梢和肌纤维的效应位点,在维持骨骼肌正常生理功能中发挥了重要且独特的作用。本学科以往的研究发现,脾虚证常伴骨骼肌肌力/肌量的减退和神经肌肉接头功能失调,但其在脾虚证中的损伤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拟从神经肌肉接头损伤角度探查补中益气汤(方)—脾虚肌萎证(证)相关的现代生物学内涵,对于完善“
背景:卵巢癌是女性高发的妇科恶性肿瘤,约70%患者在初次诊断时已达到晚期,在接受手术及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方案后,约70%患者会在3年内复发,多次复发及多次化疗后,大多数卵巢癌患者在接受铂类化疗药物治疗后产生耐药,铂耐药是卵巢癌治疗失败甚至死亡的重要原因,故而成为研究的热点及难点。研究表明,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与铂耐药卵巢癌密切相关。中医药在治疗卵巢癌中疗效确切,前期研究中表明,益气活血解毒方能够提高卵
研究背景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与日俱增,已经对人类健康构成了极大威胁。作为恶性肿瘤主要治疗方式之一的化学药物疗法,因其具备高效杀灭肿瘤细胞的优点,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化学药物治疗属于全身性治疗,患者需要按周期进行。学者们在肯定化疗效果的同时,也注意到,由于化疗药物自身的细胞毒性,往往会使患者出现相关不良反应。化疗效果与患者机体状态关系密切,若治疗所伴随的不良反应剧烈,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背景: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全文以下内容简称为PCa)是男性第二常见癌症。PCa严重影响男性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卢建新教授长期从事中西医治疗前列腺癌的临床科研工作。在治疗PCa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总结卢建新教授经验处方的作用机制对于寻求PCa的有效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一卢建新教授治疗前列腺癌方药规律总结目的:通过数据挖掘的方法,对卢建新教授治疗前列腺癌的经
目的:通过对月经过少患者的一般情况、中医证型、焦虑抑郁状态、中医体质以及五态人格进行调查研究,初步探讨月经过少患者中医证型与中医体质、五态人格特征的关系,为临床在“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的基础上,能结合人格、心理因素的考虑,进而为从“心身同治”角度防治月经过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固定调查员,对问卷调查表的内容以及填写注意事项进行统一培训。纳入2021年1月-2022年
目的: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PCOS)是女性常见的生殖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其临床典型表现具有多样性,发病原因繁多,常见包括基因遗传因素、内分泌紊乱因素、心理应激因素和不良生活方式等,现有的研究还不能完全阐明病理机制。PCOS中医病因病机为先天禀赋不足,后天饮食不节、情志失于调畅,是一个由先后天共同影响的疾病[1]。女子以肝为先天、以血为本,更容易受到
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是临床常见的严重不良反应之一,重者可致急性肝衰竭,甚至死亡。近年来中药相关的安全性问题频繁被报道,尤其是一些传统上认为“无毒”的中药(如补骨脂、白鲜皮等)在临床使用过程当中出现了严重不良反应,使得中药潜在肝毒性问题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以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开展体内肝毒性评价是中药肝损伤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然而不同种属和品系
研究目的瘙痒是皮肤病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由于症状常见,病因多样,机制复杂,瘙痒性皮肤病的治疗始终是中西医研究和探索的重点。本研究旨在梳理古今名家医籍中瘙痒外治处方,进行数据挖掘,探究组方规律,结合导师临床经验发现新方,为中医外治法在瘙痒性皮肤病的治疗上提供更多可行的临床思路和依据。研究方法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建立的中国方剂数据库中筛选符合纳排标准的历代医家外治瘙痒处方,以此作为原始信息
目的:本课题通过调查寒凝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一般情况、五态人格、中医体质分布,初步探讨寒凝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体质分类、五态人格维度分布,辨析证候、五态人格、中医体质三者之间的相关,以利于更合理地从中医证候、体质、人格全方位认知子宫内膜异位症,进一步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个体化诊疗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通过对2021年2月至2022年3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
研究目的:1、调查全国范围内EMs临床证候分布、中医药诊疗技术现状和特点,为中医妇科领域行业标准、国家标准的制订提供数据支持。2、分析患者对EMs的认知度与治疗意愿,为后续科普工作提供思路,以期为EMs患者慢病管理策略提供参考。研究方法:1.运用文献研究法、小组讨论法、专家访谈法设计调查问卷。采用文献研究法、小组讨论法、专家访谈法设计调查问卷,具体内容包括:患者一般情况、月经婚育史、既往史、家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