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益肾健脾、活血疏肝法治疗慢性肾脏病(非透析)的理论依据并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1.治法研究:通过文献研究,理论探讨以及临床经验总结对该治法进行整理和总结。2.临床研究: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97例慢性肾脏病(非透析)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对照组47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组在西医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益肾健脾、活血疏肝法治疗,进行为期12周的疗效观察。在治疗过程中,记录医治前后的中医临床症状、中医证候积分及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肾小球滤过率(e GFR)、血常规、肝功能、电解质等相关实验室指标。通过数据整理,使用spss2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治法研究:中医认为慢性肾脏病是由于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使得脏腑虚损,气、血、阴、阳失调,疾病的根本其在于肾气不足,肾气虚则不能推动血液运行,生成血瘀,血瘀贯穿于整个疾病的发展过程,既是该疾病的病理产物又是加速疾病进展的重要的独立因素;肾中精气的充盈依靠于后天脾运化的水谷精微的培育,治疗疾病时应在补肾的同时兼顾补脾;同时该病病程长,预后差,治疗费用高等因素使患者心理负担大,故容易产生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对疾病的预后无好处,因此在在临床上医治时注重疏肝,故治疗慢性肾脏病时,以益肾健脾、活血疏肝为治疗法则。2.临床研究:(1)总疗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76%,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3%,两组对比显示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临床症状:治疗组较对照组能明显改善倦怠乏力、食少纳呆、腰膝酸软、善太息、情志抑郁、口淡不渴、烦躁易怒等症状(P<0.05),对于腰痛、四肢麻木、肌肤甲错、夜尿清长、大便不实等中医症状及临床症候总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3)实验室指标:治疗组可以降低肌酐、尿素氮,提高肾小球滤过率(P<0.05),与对照组相比较,肌酐、肾小球滤过率P>0.05,无统计学差异;降低尿素氮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比两组白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总二氧化碳、红细胞、血红蛋白,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血钾、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慢性肾脏病(非透析),由于病程长、易反复发作、预后差以及对于透析的恐惧导致患者心理负担较大,进而会使肾功能加速恶化,采用益肾健脾、活血疏肝法医治可以明显使病人的临床病症好转,同时降低血肌酐、尿素氮,升高肾小球滤过率,保护肾功能,延缓肾功能进展,具有较好的疗效。2.对于慢性肾脏病(非透析)患者,在血糖、血压、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得以控制的情况下,采取益肾健脾、活血疏肝法治疗该病有一定的安全性、可行性,需关注的是在治疗期间应定期复查,密切关注患者的电解质等相关实验室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