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运用现代数据挖掘技术,对施今墨先生治疗消化系疾病的医案进行分析,总结其遣方用药经验,整理其学术特色思想,继承、应用、发扬名老中医的临证经验。
方法:收集《祝选施今墨医案》、《施今墨临床经验集》中治疗消化系疾病的医案,整理症状、证型、诊断、治法、方药,根据纳排标准,录入Excel表格;建立专门的数据挖掘平台,借助合适的算法代码,采用频数、频率及关联规则等分析方法进行挖掘。
结果:1.统计116篇医案中,共涉及17种消化系疾病,次数在5次以上的有9种,构成比为86.20%,分别是:泄泻、胃痛、肠痨、噎膈、痢疾、便血、痞满、便秘、腹痛。
2.共涉及证型25种,次数在5次以上的证型有10种,构成比为73.27%,分别是:脾胃气虚证、食滞胃脘证、脾肾两虚证、湿热证、脾胃虚寒证、胃热证、气滞证、胃气虚证、肾阳虚衰证、胃阴虚证。
3.共得到方剂244首,共有10首经典方剂的使用频次在6次以上,占所有经典方剂的52.86%,包括:左金丸、旋覆代赭汤、四君子汤、瓜蒌薤白半夏汤、理中丸、参苓白术散、四神丸、赤石脂禹余粮汤、平胃散、丹参饮。
4.共涉及256味中药,总计使用1977次,平均每方使用药物17味。使用频率最高的前15味,用药次数均在28次以上,占所有药物使用频率的29.54%,分别是:厚朴、黄连、茯苓、吴茱萸、白术、陈皮炭、血余炭、枳壳、党参、薤白、苍术炭、白芍、杏仁、晚蚕砂、鸡内金。
5.涉及药物种类20种,使用频率最高的前10位分别是:补虚药、理气药、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利水渗湿药、化湿药、消食药、收涩药、温里药、止血药。
6.使用炭类药物24种,常用有陈皮炭、血余炭、苍术炭、白术炭、干姜炭;曲类药物5种,分别是神曲、半夏曲、沉香曲、红曲、霞天曲。
7.通过关联规则得到施今墨治疗消化系疾病常用的药物配伍有:代赭石=>旋覆花,皂角子=>晚蚕砂,赤石脂=>苍术炭,白术炭=>苍术炭,莱菔缨=>莱菔子,桃仁=>杏仁,黄连=>吴茱萸,苍术炭=>血余炭,瓜蒌=>薤白,杏仁=>薤白。
结论:施今墨先生诊疗消化系常见疾病有泄泻、胃痛、肠痨、噎膈、痢疾、便血、痞满等,用药以补虚药、理气药、化痰止咳平喘药为主,根据病因、病性不同,佐以清热、化湿、消食、收涩、温里、止血,采用“温、清、消、补、通、泻、涩、降、和、生”治疗十法,核心是调理中焦气机,恢复脾胃升清降浊功能。施师善用中医理论来总结西医疾病的发病规律,临证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法;他重视气血辨证,善调气机升降,对气的辨证分为气滞、气逆、气虚,气滞宜行,气逆宜降,气虚宜补。施师临床强调诊断科学、辨证精确、选方灵活、配伍严谨、治法层次分明。
方法:收集《祝选施今墨医案》、《施今墨临床经验集》中治疗消化系疾病的医案,整理症状、证型、诊断、治法、方药,根据纳排标准,录入Excel表格;建立专门的数据挖掘平台,借助合适的算法代码,采用频数、频率及关联规则等分析方法进行挖掘。
结果:1.统计116篇医案中,共涉及17种消化系疾病,次数在5次以上的有9种,构成比为86.20%,分别是:泄泻、胃痛、肠痨、噎膈、痢疾、便血、痞满、便秘、腹痛。
2.共涉及证型25种,次数在5次以上的证型有10种,构成比为73.27%,分别是:脾胃气虚证、食滞胃脘证、脾肾两虚证、湿热证、脾胃虚寒证、胃热证、气滞证、胃气虚证、肾阳虚衰证、胃阴虚证。
3.共得到方剂244首,共有10首经典方剂的使用频次在6次以上,占所有经典方剂的52.86%,包括:左金丸、旋覆代赭汤、四君子汤、瓜蒌薤白半夏汤、理中丸、参苓白术散、四神丸、赤石脂禹余粮汤、平胃散、丹参饮。
4.共涉及256味中药,总计使用1977次,平均每方使用药物17味。使用频率最高的前15味,用药次数均在28次以上,占所有药物使用频率的29.54%,分别是:厚朴、黄连、茯苓、吴茱萸、白术、陈皮炭、血余炭、枳壳、党参、薤白、苍术炭、白芍、杏仁、晚蚕砂、鸡内金。
5.涉及药物种类20种,使用频率最高的前10位分别是:补虚药、理气药、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利水渗湿药、化湿药、消食药、收涩药、温里药、止血药。
6.使用炭类药物24种,常用有陈皮炭、血余炭、苍术炭、白术炭、干姜炭;曲类药物5种,分别是神曲、半夏曲、沉香曲、红曲、霞天曲。
7.通过关联规则得到施今墨治疗消化系疾病常用的药物配伍有:代赭石=>旋覆花,皂角子=>晚蚕砂,赤石脂=>苍术炭,白术炭=>苍术炭,莱菔缨=>莱菔子,桃仁=>杏仁,黄连=>吴茱萸,苍术炭=>血余炭,瓜蒌=>薤白,杏仁=>薤白。
结论:施今墨先生诊疗消化系常见疾病有泄泻、胃痛、肠痨、噎膈、痢疾、便血、痞满等,用药以补虚药、理气药、化痰止咳平喘药为主,根据病因、病性不同,佐以清热、化湿、消食、收涩、温里、止血,采用“温、清、消、补、通、泻、涩、降、和、生”治疗十法,核心是调理中焦气机,恢复脾胃升清降浊功能。施师善用中医理论来总结西医疾病的发病规律,临证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法;他重视气血辨证,善调气机升降,对气的辨证分为气滞、气逆、气虚,气滞宜行,气逆宜降,气虚宜补。施师临床强调诊断科学、辨证精确、选方灵活、配伍严谨、治法层次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