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个过程中,全球各国都着眼于公共基础设施地建设。政府大规模开展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问题很快就浮出水面—资金的严重缺乏。由于公共基础设施更多的是给民众提供更便利的生活,而资金收益较少。所以政府不得不向社会资本寻求资金帮助以便发展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这种公私合作的运营的模式被称作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本文以下简称为PPP模式),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就已经着眼于将BOT模式应用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上。我国的最早的PPP项目是20世纪九十年代成功试点的广西来宾B电厂项目。此后,我国为了进一步推进PPP模式的发展,发布了很多支持政策,从1995年的《关于以BOT方式吸收外商投资有关问题的通知》到2014年发布的《关于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有关问题的通知》。随着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和不断完善,为PPP模式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及政府和社会资本缺乏相关经验,PPP模式现在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其中,剩余控制权的分配问题是现阶段政府和社会资本争议最大的问题之一,也是影响PPP项目实施绩效的重要因素。另外,PPP项目一般是大型公共基础设施,例如,水电厂、公路、污水处理厂等。因此PPP项目一般的建设期很长、施工技术也比较复杂,故政府部门很难对社会资本进行实时的监管或支付较多成本去验证其施工技术和管理能力。这就导致了社会资本方容易出现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等问题。所以从合同治理的角度对剩余控制权进行配置对提升合同管理的绩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PPP项目剩余控制权分配的合同治理进行研究,认为剩余控制权应该在政府部门和社会资本之间进行合理的配置。因为交易双方的利益目标有所不同,政府部门追求基础设施或公共服务的质量,即社会福利最大化;社会资本出于自利性的考虑,就会有可能导致机会主义行为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三个方面进行剩余控制权的配置,首先分析PPP合同签订之前的招投标阶段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社会资本方的逆向选择问题,通过菜单配置的方法根据社会资本方报出的项目特许经营期的期限,分析PPP项目特许经营期和社会资本的综合管理能力的关系,使其隐藏的私人信息暴露为公开信息,从而一定程度上缓解逆向选择的问题,起到合同治理的目的。其次,分析PPP合同签订之后的阶段由于社会资本一方在利益的驱使下的道德风险问题,通过数学建模的方法得出在合同中约定将剩余控制权更多的分配给社会资本一方,可以促进其努力程度,使PPP项目的质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从而提高合同的绩效。最后,分析PPP合同签订之后的阶段由于政府部门和社会资本之间缺乏信任关系,而带来的社会资本方对PPP项目的专用性投资不足,从而引发的基础设施或服务的质量降低、使用年限缩短等问题。通过数学建模的方法,将PPP项目剩余控制权进行配置,分析在一定条件下,相应改变政府部门或社会资本的剩余控制权配置比例,会使得社会资本加大其专用性资产的投入水平,从而一定程度上缓解专用性投资不足的问题,起到合同治理的目的。接着通过江西峡江水利PPP项目的案例,结合前文的理论分析,分析PPP模式下从剩余控制权分配的角度合同治理现存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本文主要创新在于:首先,从社会资本机会主义行为的三个方面对PPP进行合同治理,提高PPP合同的绩效,为进一步推动我国PPP项目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其次,与现阶段学者对PPP项目的研究多为实证研究相比,本文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定性分析得出剩余控制权的分配方式。最后,本文在针对逆向选择问题上,通过菜单配置的方式,使得社会资本暴露其真实的管理情况,一定程度上解决逆向选择的问题,为PPP项目的合同治理的实践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