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前瞻性分析宫颈癌在图像引导放疗(IGRT)中的摆位误差及其对靶区和危及器官剂量变化的影响,同时评价临床治疗疗效及安全性,探讨IGRT在宫颈癌放疗中的意义。方法:收集于我科行根治性放疗的宫颈癌患者60例,其中30例行IGRT者为观察组,该组每例患者每周进行一次图像引导,统计摆位前、后各方向X轴(左右)、Y轴(头脚)、Z轴(腹背)的误差并分析其分布规律。将首次摆位误差纠正前的CBCT图像与定位CT自动匹配,对比分析摆位误差对靶区及危及器官的剂量影响。同期选择30例未行IGRT者为对照组,对比观察两组近期疗效及放疗相关毒副作用。结果:(1)30例行IGRT的宫颈癌患者摆位后X、Y、Z轴的误差值分别为(0.23±0.153)、(0.67±0.679)、(0.077±0.082),显示头脚方向(Y轴)摆位误差值最大;重新匹配后的X、Y、Z轴仍存在误差,分别为(0.020±0.041)、(0.083±0.075)、(0.043±0.057),对比显示重新匹配后各方向的摆位误差值明显小于匹配前(P<0.05)。(2)30例行IGRT的患者纠正摆正误差前后靶区及危及器官剂量参数对比显示,GTV纠正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CTV纠正前后D98、D95、D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纠正后CTV受照剂量明显高于纠正前;PTV纠正前后D98、D95、D50、D5、D2、V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纠正后PTV的受照射剂量明显高于纠正前;右股骨头D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纠正后右股骨头受照射剂量明显低于纠正前。(3)30例行IGRT的观察组患者CR、PR、SD、PD分别为22例(73.3%)、7例(23.3%)、1例(3.3%)、0例(0%),客观缓解率(CR+PR)为96.67%;30例未行IGRT的对照组患者CR、PR、SD、PD分别为19例(63.3%)、9例(30%)、2例(6.67%)、0例(0%),客观缓解率(CR+PR)为93.33%;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有、无IGRT两组毒副作用对比:(1)30例行IGRT的观察组患者发生I、II、III、IV度骨髓抑制分别为10例(33.33%)、13例(43.33%)、2例(6.7%)、0例(0%);30例未行IGRT的对照组患者发生I、II、III、IV度骨髓抑制分别为10例(33.33%)、12例(40%)、4例(13.33%)、1例(3.33%)。两组比较虽然骨髓抑制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对照组>2级以上骨髓抑制的例数偏多。(2)30例行IGRT的观察组发生1级、2级急性放射性膀胱炎分别为8例(26.67%)、1例(3.33%);30例未行IGRT的对照组发生1级、2级急性放射性膀胱炎分别为12例(40%)、2例(6.67%)。两组均无>2级以上病例。对比两组急性放射性膀胱炎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但对照组发生轻度放射性膀胱炎的例数偏多。(3)30例行IGRT的观察组发生1级、2级急性放射性直肠炎分别为16例(53.33%)、4例(13.33%);30例未行IGRT的对照组发生1级、2级急性放射性直肠炎分别为19例(63.33%)、6例(20%),两组均无>2级以上病例。对比两组急性放射性直肠炎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但对照组发生轻度急性放射性直肠炎例数偏高。(4)30例行IGRT的观察组发生1级、2级晚期放射性直肠炎分别为3例(10%)、0例(0%);30例未行IGRT的对照组发生1级、2级晚期放射性直肠炎分别为8例(26.67%)、1例(3.33%)。两组均无>2级以上病例。观察组晚期放射性直肠炎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宫颈癌在分次治疗时存在摆位误差,平移方向上头脚方向差异最大,进行图像引导放疗可减小分次治疗间的误差。(2)摆位误差纠正前实际治疗靶区内有少照或漏照,危及器官受照增多,应用IGRT可最大限度的提高靶区剂量,同时也限制了危及器官受照的最大受量。(3)图像引导放疗治疗宫颈癌近期疗效好,放疗副反应小,尤其是晚期放疗相关毒副作用发生率明显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