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区建成环境对居民直接碳排放影响研究——以天津市中心城区为例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gh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工业革命以来,碳排放增多引起的气候变化,对人类的生存造成了严重威胁。与此同时,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导致居民碳排放占比逐年上升,探究建成环境与居民碳排放的影响关系,进而提出相应的空间低碳策略已经成为城市规划领域的热门话题。作为城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住区与居民生活直接相关,充分认识住区建成环境对居民直接碳排放的影响,对于降低居民碳排放水平有很大帮助。然而,目前关于建成环境对居民碳排放的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如影响因素选取较为片面、影响结论模糊等,针对不同城市的研究结论也有明显区别。基于此,构建“住区建成环境-居民行为-居民直接碳排放”的研究框架,以天津市中心城区为例,基于794份家庭样本和六个住区样本,依托调研问卷获取数据,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和地理加权回归方程,从住宅层面、住区层面、生活圈层面三个尺度构建建成环境、个人特征和家庭属性对不同类型居民直接碳排放的影响模型,揭示建成环境对居民直接碳排放的影响机理。并在回归结果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住区建成环境的低碳评价体系,研究得出:1.天津市中心城区居民直接碳排放平均值为1090.2㎏/月/户,其中家庭能耗碳排放量占63%,出行碳排放占37%,空间分布呈现环城四区高、市内六区低的规律。2.三个层面的建成环境要素均对居民直接碳排放产生显著影响,在影响程度上住宅因素>住区因素>生活圈因素。3.住宅特征和住区特征通过影响住区室内外微气候来影响家庭能耗碳排放,对于天津市而言,减弱热岛效应更加有利于降低碳排放;生活圈环境特征则通过影响出行频率、时间、距离和出行方式来对出行碳排放产生影响。基于对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聚焦住宅、住区、生活圈三个尺度层面,从改善住区内微气候的角度提出住宅特征优化、住区布局改善策略,从引导居民低碳出行的角度提出生活圈环境改善策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出发,提出完善住区低碳规划体系的相关建议,加快低碳城市的建设。
其他文献
从历史上看,墓园从不同的角度诠释其所代表的文化对生命观的理解,展现人们对死后世界的思考。现代人们对生命的理解变得更加多元,但至少有一点是明晰的,如今人们不再仅仅关注逝者的丧葬事宜,也逐渐关注生者的情感,墓园的环境质量与精神内涵也因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借鉴欧洲、日本等多元文化的当代墓园设计,提出当代墓园设计策略。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和实例分析,对多元文化视角下的不同葬式进行梳理,并对
学位
近年来,我国老龄化日益严重,国内各大房地产、保险商业纷纷投资养老项目的开发,市场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养老综合体、养老改造和养老社区项目,这些项目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居家养老照顾不暇和机构养老床位数不足的问题,但这些项目总体来说还是以出售房产为主。在建筑设计的研究方面,在老年人在使用过程中对居住方面的需求、照料方面的照料需求,还存在不足。本研究选取天津市武清区石各庄镇的一处场地为设计对象,基于持续照料理念
学位
现阶段全球灾害日益频发,其中尤以地震灾害造成的破坏最为严重,而城市空间和人口在城市高速发展过程中都呈现出较强的集聚性,这更增加了地震灾害发生时因建筑坍塌等导致的二次伤害风险。基于此,地震应急避难场所选址作为灾前规划手段,其选址布局的合理性及科学性将直接影响灾时受灾人员避难疏散的效率及灾害影响。我国作为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其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却存在总体建设量不足、空间分布差异较大、选址目
学位
波洛米尼作为17世纪具有革新观念的建筑师,在文艺复兴广博的建筑遗产复兴的基础上,突破传统规则的限制,不带偏见的吸纳过往不同潮流的优势传统进行创新。吸收哥特建筑的结构优势,借鉴人文主义时期空间模式,以几何图形为工具控制完成精妙的建筑创作。论文研究对波洛米尼成长过程的时代背景、社会因素、艺术环境、建筑活动风潮等方面加以解读,呈现影响建筑师艺术思想的、全面的背景框架。在此基础上开展针对建筑师个人作品的详
学位
新世纪以来我国博物馆的建设迅速发展,博物馆数量不断增长,馆藏文物数量也在逐年增加,参观人数也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博物馆的设计也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而当今的博物馆设计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过于注重外在表征,忽略内在意蕴,强调新奇怪异,忽略地域特征,随着全球化的到来,必须要明确地域性文化本身的独特性,在创新中体现出文化的特色。本研究从当前国内的地域性博物馆的设计案例出发,主要从基本特征,元素转译,
学位
在城市化进程加速与生活方式多样化的背景下,人民的居住需求进入多元化发展阶段,而我国目前的居住建筑以商品住宅为主,存在功能单一、居住人群单一、户型空间固定不灵活等问题,这与当代人民的居住需求产生矛盾,批量化的住宅设计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满足人民多元的生活需求是居住建筑设计的主要问题,新型的居住建筑应具有提升居住舒适度,构建良好城市环境的意义。良好的城市环境需要丰富的城市功能,
学位
我国乡村区域老龄化日趋严重,到2035年,乡村老年人口占比将达到40%。与城市相比,受制于社会经济条件限制,乡村老年人的生理健康水平往往面临更严重威胁。在人口老龄化与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提升乡村建成环境的健康性和宜居性已成为城乡规划的重要工作之一。明确乡村建成环境与老年人生理健康的影响关系是开展健康乡村建设的重要前提,但两者之间的耦合关系与作用机制仍有待明晰。本研究通过对乡村建成环境的物质空间特征
学位
近年来我国新型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大气污染问题已经给城市生态环境建设造成了巨大的治理压力,实现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共生发展已经成为当前学术界热议的话题。气溶胶光学厚度(AOD)能代表区域大气污染状况。京津冀核心区是我国雾霾治理联动中的重要试点,本文以京津冀核心区为例,通过遥感反演2000~2019年的MCD19A2数据获得研究区AOD的时空变化,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别进行宏观
学位
随着世界范围内的生态环境危机日益严峻,城市作为自然与社会有机融合的生态系统,时刻面临多样化的灾害与扰动,城市在雨洪扰动下呈现极端的脆弱性。基于城市韧性理念的雨洪韧性概念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创新视角,构建科学的城市雨洪韧性评价体系,实现对城市雨洪韧性的精准认知并提出针对性的提升策略,对于实现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城市风险应对能力与治理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当前我国城市的雨洪问题,在分析国内
学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乡聚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城乡聚落空间发展不平衡、城乡孤立发展等问题制约着未来城乡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中,冀东南地区位于京津冀城市群的边缘,但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一环,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严重。京津两市对周边地区的极化效应远大于外溢效应,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县级行政区划密度高且普遍面临县域发展不平衡、城乡聚落空间体系畸形等问题、城乡聚落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严重制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