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干群关系是我国社会现实中客观存在着的一对基本关系。干群关系和谐与否,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重大。尤其在农村,干群关系和谐是一个重大而又错综复杂的理论和实践课题。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兴,则百业兴;农民富,则国富;农村稳定,则天下稳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村干群关系的和谐,就没有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就没有农民收入的不断增长,也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富裕安康;没有农村干群关系的和谐,就没有农村的社会稳定,也就没有整个国家的长治久安。随着当前“三农”问题的日益凸显,部分地区经济发展步伐较慢,农民负担较重,农村干群关系趋于紧张,已成为阻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瓶颈之一,并严重影响到农村社会乃至全国的稳定大局。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干群关系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农村干群关系的和谐。本论文从伦理学的视角,以农村干群关系和谐为研究视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从伦理学应然和实然的角度,分四部分对中国农村干群关系和谐进行了尝试性研究和探索,寄希望能够对建设健康、和谐的新型农村干群关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所裨益。农村干群关系和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在这一系统中,要求矛盾双方或多方能够在统一体内相互包容,协调运作,良性转化和融合,始终使农村干群关系处在健康的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和谐状态之中。农村干群关系实质上反映的是党和政府与农民群众的关系。在农村干群关系的和谐中,干部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为无论是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还是社会生活中,干部既是群众利益的体现者和维护者,又是群众行为的组织者和协调者,还是群众意识的引导者和教育者,同时,干部还代表人民在执政党组织和行政部门掌握和行使着一定权力。因此,在构建和谐的干群关系中,农村干部要坚持以人为本、与人为善、公正亲和的伦理原则。当前我国农村干群关系呈现出:干群之间的管理关系逐渐弱化、互动逐渐增多,群众对干部的理解和支持也逐渐增多等新动向,同时也存在着干群之间的利益冲突和关系紧张的现象。造成农村干群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包括:利益格局的重大转变、传统宗族意识作祟、农村基层干部角色错位、部分农民群众道德滑坡、干群情感纽带弱化等原因。在中国农村干群关系中,和谐是主流,紧张并非主流,但不可忽视。为此,农村干群关系的和谐需要干部和群众的共同努力,从伦理学的层面讲,既要增强广大农村干部的自我道德调控,也提升广大农民群众自身的主体素质和能力。与此同时,在日常工作、生活交往中,要在农村干群之间建立沟通交流的机制,确保和谐干群关系的维系。总之,只要注意发挥农村干群关系和谐的保障和激励作用,在上述几个着力点上下大功夫,从而创造鱼水情深、水乳交融的干群关系,使和谐的农村干群关系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助推器,中国的新农村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伟大事业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