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多类公交车的公交线路设计优化及实例分析:连续近似建模法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b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机动化进程的加快,机动车的数量急剧增加,所带来的城市交通拥挤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公共交通作为一种可靠性高、容量大、安全经济的交通方式,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而城市公交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运营效率对乘客出行成本、公交运营公司的运营成本以及环境污染物排放有着重大影响。公交线路的运营效率与站点位置和发车间隔时间密切相关,通过优化公交线路站点位置以及发车间隔时间,可以达到减少乘客出行成本、公交公司运营成本的目的,因此吸引更多的城市居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从而减少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
  本文首先以连续近似法(ContinuumApproximation,CA)为理论基础,构建了以广义系统成本最小为目标函数的双向多时段公交线路设计优化模型。决策变量为上/下游站点密度函数与高/平峰发车间隔时间。在优化模型中考虑了环境因素。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基于线路连续优化模型的离散方案。这部分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所述:
  (1)以乘客出行成本、运营商运营成本、环境成本组成的广义系统成本最小为目标函数,上/下游站点密度函数和高/平峰发车间隔为决策变量构建公交线路优化CA模型。通过拉格朗日乘子法结合库恩-塔克条件求解上/下游站点密度函数和高/平峰发车间隔时间的解析解。
  (2)以雅安熊猫大道第7号公交线为实例,利用上下客流数据对(1)中所建CA模型针对四种不同类型的公交系统(即线路上分别运行四种类型公交车)进行求解(最优上/下游站点密度函数与最优高/平峰发车间隔时间),并比较其优化后系统成本与现系统总成本。然后将连续模型离散化,得到基于连续模型的离散方案,计算离散方案与连续优化模型系统成本的差异从而得出连续近似模型在实际布设中的精确性。研究结果表明:①四种不同类型的公交系统优化后均节省约60%的系统成本,证明了连续优化模型的有效性;②在线路上分别运行四种不同类型公交车,基于连续模型的离散方案的系统成本与连续优化模型所得系统成本变化率较小,均不超过4%,证明了连续优化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精确性。
  随后,本文在此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站间开行方案的优化。可能的开行方案包括:加速-减速、加速-匀速-减速、加速-惰性-减速、加速-匀速-惰性-减速,而开行状态(加速、匀速、惰性、减速)的不同将会影响系统总成本。该部分的决策变量为上/下游站点密度函数、高/平峰发车间隔时间以及上/下游惰性行驶速度。在前一部分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连续优化模型的离散方案。最后,从全生命周期成本的角度,对线路上分别运营这四种类型公交车的情况进行了讨论,比选四种公交车。这部分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所述:
  (1)四种类型的公交系统优化后的系统总成本较现系统成本下降约50%,平均站间距扩大约30%,离散方案与连续优化模型的结果误差控制在3%以内,证明了连续优化模型的有效性和精确性。
  (2)讨论了惰性行驶状态对乘客出行成本、运营商运营成本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惰性行驶状态会增加乘客出行成本(约14%),但会降低运营商运营成本(约20%)。引入惰性行驶状态对新能源公交车意义不大,而对于传统公交车则可以减少其燃料消耗成本,因此是有意义的。
  (3)通过考虑传统类型公交车(压缩天然气公交车和柴油公交车)每车公里维修费用随使用年数增长的情况,比较新能源公交车相对于传统公交车在整个生命周期上的经济性。结果表明,即使考虑传统公交车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成本,超级电容公交车也不能在一个生命周期(8年)中成为总运营成本最低的车型,经济性仍较压缩天然气公交车有所不足。
其他文献
油田进入后期高含水阶段,油水关系变的尤为复杂,剩余油零星分布。虽然剩余油的分布特征及其类型多种多样,但整体为局部相对富集。剩余油的形成是储层的非均质性引起的,因此,提高油田采收率,要从储层角度出发,解剖储层内部结构,刻画出导致剩余油形成的典型结构样式,进而指导其他地区的勘探应用。  研究工区位于萨尔图油田西南地区,为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沉积,纵向上共有萨尔图、葡萄花两套碎屑岩油层。工区自1964
学位
研究区位于黄骅凹陷中南部,北边以燕山褶皱带为界,东边以埕宁隆起为界,西边以沧县隆起为界,构造特征与岩性变化复杂,前人研究大多只有局部的沉积相描述,没有整体的详细的沉积相分析,本文综合运用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原理,综合岩心、录井资料解释、测井及分析化验资料,建立了针对研究区特殊地质条件的地层划分方案,并对研究区沉积相展布及演化进行详细分析,为进一步满足市场的油气需求,需要新的油气富集区,扩大勘探领域具
学位
自从2008年在川口区带钻探开发的红河105井取得了高产以来,先后又对该区进行了多轮资源评价,显示该区具有很好地开发前景。而此区块的主要产层长8油层属于低孔、低渗储层,储存油气能力较弱。因此为了提高进一步勘探和开发,本文以延长组长8油层组储层为研究对象,以红河油田105井区为主要研究范围,针对该区湖泊三角洲低孔、低渗、分布复杂、储层非均质性严重等地质特点,开展长8储层流动单元研究。  本次论文以鄂
学位
本文以饶阳凹陷河间南地区为例,在三维地震资料精细构造解释的基础上,进行井一震结合构造解释和断层的研究工作,并结合钻井、油田发动态资料、地震反演的结果,最终对目标区进行圈闭评价与储层预测研究,圈定有利区块,提出钻探井位。  饶阳凹陷位于冀中坳陷东部,东起献县凸起,西至高阳低凸起,南接深县凹陷,北接霸县凹陷,是冀中探区油气富集、勘探潜力大的富油凹陷。本文研究工区位于饶阳凹陷中部,北邻八里庄潜山油田、南
在近地表传播的地震波,由于地下岩层对地震波有吸收作用,使得它的高频能量发生衰减。地震波的衰减主要包含:地震波传播过程中的球面扩散效应,地层传输效应,岩石骨架的粘弹性性质,岩石的孔隙率,孔隙中的流体成分等。在这之中的前两项衰减与地震波的频率关系不大,后几项的吸收衰减与频率有很大关系,而prony变换可以描述频率同吸收衰减系数之间的关系。因此,它可以应用于检测吸收异常带。  一直以来,研究储层的吸收作
学位
随着国内油田的开发不断的趋向于中后期,开采难度越来越大,导致对地质研究的精度要求高。因此,建立起相对精确的地质模型显得尤为重要,将地质学家的思维很好的融入到模型中,从三维的角度对储层进行定量的研究,找到最优的模型,指导后期的开发生产。研究工区ODP井实施完成后面临诸多问题:各井气油界面均不同,深度差近4m,气油界面无法统一,导致对气顶气的规模认识不清,影响后期油藏开发策略的制定和工作制度的优化;O
学位
济源凹陷位于豫西北的济源、沁阳、孟县、武陟、博爱等市、县境内,南临黄河,北靠太行山,凹陷呈东西向延伸,面积约2800km2。在构造上属于南华北盆地的一部分,位于济源一黄口坳陷带西端,是一个在以前中生界为主体的、近东西走向构造格架上形成的中、新生界叠合盆地。  本文在大量收集有关济源凹陷沉积特征、构造演化和烃源岩评价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相关钻井、测录井以及各项分析化验等资料,对研究区的烃源岩、储
学位
陆相湖盆油气藏运移及富集成藏问题,一直是当今油气勘探领域探讨的活跃话题。以GIS(地理信息系统)为主要平台,在现有钻井,录井,地震等资料的基础上,分别针对晋县凹陷油气藏特征、晋县凹陷油气运移优条件与优势通道、晋县凹陷中南部含油气区域评价展开专题研究。阐明构造一沉积演化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搞清油气富集规律及控制因素。最终,在统一的地层框架内,指出有利层段、区带和领域,优选和落实整装规模储量目标的有
学位
与常规油气藏相比,页岩气赋存方式较多,储层岩石成分复杂,有机质类型丰度变化较大,非均质性较强,孔隙空间多样,这些特点决定了页岩气的解释和评价与常规油气藏存在较大差别,对其评价思路和方法提出更高的要求。  北美页岩气勘探开发的成功经验对国内页岩气勘探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启示作用,使得页岩气作为一种非常规油气资源在近几年来成为国内研究的热点领域。当前,我国页岩气研究尚处于起步摸索阶段,依据我国复杂的地质条
学位
江陵凹陷位于江汉盆地西南部。东邻丫角一新沟低凸起,北以纪山寺断层与河溶凹陷、远安凹陷、荆门地堑相隔,南部东段超覆在华容隆起之上,西段与湖南洞庭盆地相通,西部北段以问安寺断层为界与枝江凹陷相邻,南段超复在中古生界宜都一鹤峰背斜带和桑植一石门复向斜之上,是江汉盆地最大的白垩一古近系沉积凹陷,面积达6500km2。目前,江陵凹陷勘探程度较低,资源量发现率低,具有巨大的勘探潜力;同时,江陵凹陷新沟嘴组又是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