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港油田中南部上古生界沉积相分析

来源 :长江大学 | 被引量 : 8次 | 上传用户:gsy25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区位于黄骅凹陷中南部,北边以燕山褶皱带为界,东边以埕宁隆起为界,西边以沧县隆起为界,构造特征与岩性变化复杂,前人研究大多只有局部的沉积相描述,没有整体的详细的沉积相分析,本文综合运用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原理,综合岩心、录井资料解释、测井及分析化验资料,建立了针对研究区特殊地质条件的地层划分方案,并对研究区沉积相展布及演化进行详细分析,为进一步满足市场的油气需求,需要新的油气富集区,扩大勘探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研究区的研究主要得出以下认识:
  研究区内主要发育了障壁岛型海岸沉积体系、三角洲沉积体系和以曲流河为主的河流沉积体系,具体的分布情况为:在石炭系的本溪组和太原组主要发育为障壁岛型海岸相,本溪组的发育相类型以台地相、泻湖相为主。太原组发育的相类型以潮坪相、泻湖相、沼泽相为主。在二叠系的山西组主要发育三角洲沉积体系,它包括三角洲平原亚相和三角洲前缘亚相,其中三角洲平原亚相比较发育,而三角洲前缘亚相不甚发育的特点。发育的微相类型主要为分流河道微相和沼泽微相。在二叠系的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和石千峰组主要发育了以曲流河为主的河流相沉积体系。发育的亚相类型包括河床、堤岸和泛滥平原,微相主要为河床滞留沉积微相、边滩微相和河漫湖泊、河漫滩以及河漫沼泽等微相。
  研究区各层组内的岩性各有不同,石炭系内台地相岩性以灰色灰岩和生物碎屑灰岩为主,泻湖相岩性主要以泥岩、粉砂质泥岩和粘土岩为主,潮坪相岩性以灰色细粒砂岩、灰黑色泥岩为主,沼泽相主要以炭质泥岩、黑色、灰黑色泥岩和煤为主。山西组的岩性以中细灰色砂岩和灰黑色泥岩为主,中间夹几套薄煤层。而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和石千峰组的岩性比较复杂,岩性包括以河床滞留沉积中底部的砂砾岩和边滩沉积中的成分复杂、长石含量的高、分选磨圆差的砂岩。在泛滥平原沉积中,有棕色、棕黄色的砂岩和泥岩。还有砂泥交替出现的现象。
  根据野外剖面与露头、岩心、录井资料、测井等资料的研究,建立了单井沉积相图,使我们能很好的知道沉积相在纵向上的变化规律,了解砂体在各层组段内的分布特点,以及煤层发育的主要层组段,为下一步的勘探目标提供依据。在单井沉积相图建立的基础之上,我们根据工区已有井的资料,建立了三条联井沉积相剖面图,知道煤层总体的分布状况和砂体的空间展布规律,可以确定选定主要的目标层段和优势储层的分布情况,为下一步的勘探部署提供技术支撑。同时连井沉积相的横向演化受到物源及古地形和海侵方面的影响。受古地形和海侵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石炭系的本溪组和太原组。由于海水从东南方向涌入,沿北西西向发生海侵,受古地形的影响,地势较高,主要发育了泻湖相和潮坪相沉积。而山西组、上石盒子组和下石盒子组主要受古地形和物源的影响,由于该时期发生了海退作用,海水沿通道逐渐向东南方向退去。物源主要从北东方过来,河流中夹杂着各类悬浮物在此处沉积下来。因而在上石盒子组和下石盒子组主要发育以河流相为主的曲流河沉积。在山西组主要发育为三角洲沉积中的三角洲平原沉积。
  我们根据各井段砂体分布,绘制出了砂体等值线图,在了解物源方向和砂体等值线的基础上,勾绘出了沉积相的平面图,知道沉积相在平面上的展布,在综合岩心、录井、测井等资料,在对整个工区认识的基础上,了解沉积相在顺物源方向上的变化规律,以及其变化趋势,建立了各层组间沉积相模式图。
其他文献
传统化学还原沉淀法去除Cr(VI)具有设备简单、易于操作、去除效果好和铬泥可回收等优点,但存在酸用量大、沉渣多且不易沉降、还原剂过量投加和终点pH控制要求高等难题,文中围绕上述问题,并结合固体废物粉煤灰(FA)在水处理中应用问题开展相关工作。在对FA中元素浸出的影响因素和浸出特性研究基础上,以FA为原料制备多种类型的粉煤灰浸提液(FAEm),进行其强化NaBH4除Cr(VI)效能和机制研究。通过N
学位
可饮用的淡水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正在面临严重短缺问题。海水(苦咸水)淡化正在成为获取淡水的重要途径。目前已在运行的海水淡化方式如热法和膜法处理过程中存在着消耗化石能源并且产生大量温室气体的问题。相比于传统化石能源,太阳能作为一种可持续绿色能源,可以为海水淡化提供新型的能量支撑。太阳能蒸发海水淡化作为直接利用太阳能得到蒸馏净水的技术,正在逐渐得到广泛关注。目前,以界面加热为基础的太阳能蒸发海水
学位
结构性能感知研究的主要手段包括理论方法、实验室试验、模型分析和结构健康监测。然而,大型复杂结构的理解往往难以通过理论方法实现,实验室试验较难实现实际结构在真实服役环境下的行为把握,模型分析存在模拟精度和分析误差等问题。针对上述技术难点,结构健康监测通过实测结构响应,直接、真实地反映实际结构的受力状态和工作性能。但有限的测点数量和位置限制响应获取的完备性,以及结构关键部位细节信息的掌握。同时结构多尺
强震后,一定程度的残余侧移是混凝土结构重要震损现象。震致残余侧移不仅集中体现了结构在进入非线性阶段后的混凝土压碎及纵筋屈曲,具有着便于观察和快速测量等特点;同时根据震致残余侧移大小更能定量地分析震损结构的剩余抗震能力,为综合评定结构抵御次级地震或其他荷载作用的能力、特别是震损结构加固策略的提出提供理论和方法依据。为此,以量大应用面广的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主要对象,聚焦震致残余侧移和剩余抗震能力,按普通
学位
湖库是重要的饮用水水源地,近年来蓝藻水华时有爆发,给饮用水处理带来诸多挑战。藻细胞难于被常规处理工艺去除,且藻类有机物(AOM)比天然有机物(NOM)中含有更多有机氮,易于生成毒性更强的含氮消毒副产物,威胁饮用水供水安全。高铁酸钾是一种新型绿色水处理药剂,同时具有氧化、消毒、吸附、助凝等功能,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对藻细胞和藻类有机物特性进行表征,建立高灵敏度测定多种消毒副产物(DBPs)的检测
学位
5700阵列声波测井有四种测量方式,分别为纵波测量、单级发射测量、偶极发射测量、交叉发射测量。一次测井可提供岩石的纵波、横波时差,低速度层快横波、慢横波时差。对岩石力学性质研究提供了较为完整的资料。  论文对某区块砂岩地质特征,储层特征及测井响应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该区块砂岩属于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储层,为了获得更高油气产量,对这类储层需要进行压裂改造。根据5700阵列声波资料,结合岩石物理模型
盐间非砂岩地层主要在盐湖沉积背景下,受古水深、气候、碎屑物质供给以及化学沉积等因素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中孔低渗油气藏,其岩性变化频繁,多以泥岩、泥页岩、泥质白云岩、粉砂岩以及泥膏岩的毫米级薄互层为特征。陈沱口凹陷作为江汉盆地的外围凹陷,处于完全未动用状态,虽然其资源量无法与其他三大凹陷相比较,但是了解这套盐间非砂岩地层对深化陈沱口地区地质认识及江汉油田增储上产都具有重要意义。在研究过程中,针对研究区
成都凹陷位于川西坳陷中段,先后受到了印支、燕山以及喜山期等多期构造运动,在凹陷内部形成了一些有利于油气聚集的古构造,这些正向构造及斜坡成为有利的油气运移指向带,同时蓬莱镇组气藏历来是川西坳陷目前的主力气藏资源量丰富,勘探潜力巨大,所以成都凹陷蓬三段成为潜在的勘探潜力区。  论文在前人研究的结果上通过野外露头、岩心资料并与测井相、地震相结合总结出了层序识别标志以及各级次基准旋回特征,进行单井层序划分
学位
研究区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是国内“川气东送”的主要源头,气源丰富。在对四川盆地海相地层的勘探获得成功后,中石油、中石化近几年来对浅层陆相地层的研究也越来越多。须家河组作为陆相地层中的主要含气层,在地层划分、地层特征与分布、沉积环境、烃源岩特征与生烃条件和储层岩石学特征等基础地质研究工作中取得了率先突破,但前期的油气勘探主要集中在川西、川中地区,对于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的研究程度相对落后。  大量的前
学位
油田进入后期高含水阶段,油水关系变的尤为复杂,剩余油零星分布。虽然剩余油的分布特征及其类型多种多样,但整体为局部相对富集。剩余油的形成是储层的非均质性引起的,因此,提高油田采收率,要从储层角度出发,解剖储层内部结构,刻画出导致剩余油形成的典型结构样式,进而指导其他地区的勘探应用。  研究工区位于萨尔图油田西南地区,为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沉积,纵向上共有萨尔图、葡萄花两套碎屑岩油层。工区自1964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