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立足于景观设计学的视角,从外文资料中翻译整理了一批古代喷泉起源、发展和演变的文献资料,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当前喷泉研究中的历史资料空白。资料涵盖了历史上喷泉的功能、形式、空间分析和水利技术的信息,对于建筑史上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喷泉则具体介绍了它产生的时代背景、艺术风格和创作者的构思立意。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喷泉演变的历史和趋势,是本文一个重要立场。本文提出,现代喷泉的设计应该立足于当时当地的生态承载能力,从调查当地水文资源、电力供求情况、居民生活方式和城市用地条件开始下手,根据生态环境的实际条件,理性的确定喷泉的规模、形式和日常运行时间。从生态条件出发设计喷泉,不仅有助于当地生态维持,也真正提高了喷泉实际的使用效率,使喷泉发挥了设计之初的景观作用。另一个重要的启发是培养成熟的喷泉审美观。从生态可持续发展角度来说,中国传统的园林水景更符合这一要求,也更加符合我国文化特征和民族心理。所以推动社会喷泉审美观念回归到我国传统的审美情趣上来,是喷泉行业走生态可持续的有力手段。第二章介绍世界水景观类型,从历史角度看待水景观的发展。然后介绍了喷泉总体概念,重点讨论了历史上喷泉的作用。在第三章,本文从水利技术的角度总结出了喷泉历史演变的几个阶段:重力喷泉、人力畜力喷泉、蒸汽机喷泉和电力喷泉。在不同技术阶段下喷泉的规模、功能和艺术表现都有不同,本文探讨了这些变化。第四章重点分析介绍古今中外著名喷泉作品的创作背景、意义和对当今喷泉创作的借鉴作用。第五章讨论电力喷泉对生态带来的出现负面影响。这些影响尤其在当今的音乐喷泉时代日益严重。我国当代喷泉设计呈现出一定程度的铺张、炫耀性质的潮流。从生态可持续角度来说,他的缺点在于费水、费电、费地。这种浪费的背后是一系列的生态负担,特别是消耗煤炭资源、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和宜人程度很低的大面积铺装空间。第六章对全文进行总结。从喷泉的历史演变可以看出,古人设计喷泉的一个重要思想是“生态适应”,即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条件对喷泉的位置、规模、造型设计进行设计创作,建造出来的喷泉在很大程度上符合生态现实,同时也满足喷泉的功能和艺术要求。这个思路对于现代喷泉的设计是一个很有价值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