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拉萨藏族乡土民居建筑演进研究

来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mi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拉萨位于西藏高原的中部,是一座拥有上千年历史文明的古城,是我国多元文化发源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西藏独特的自然地理、宗教文化环境,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民居样貌和独特民居建筑空间。自西藏和平解放至今,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文化的交流融合以及国家政策的不断颁布,可以发现当地乡土民居建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例如:民居的建筑空间布局趋向集中,细部构造做法更加现代化,空间的功能变的单一,新建民居的室内热环境也发生了改变,等等。基于以上背景,本文试图通过总结拉萨藏族乡土民居建筑演变规律以及演变背后的因素,对藏族民居建筑研究的理论进行扩充,为研究藏族民居建筑提供资料,为地域创作实践提供思路。首先,本文采用田野调查和查阅文献的方法,梳理了拉萨自然人文环境、拉萨农村基本情况以及相关的政策与法规,并汇总了拉萨历史民居以及新建民居的基础资料。之后,本文运用了建筑类型学、社会行为学和环境心理学等学科理论,研究并分析了拉萨乡土民居建筑的演变规律及其原因。通过运用建筑类型学理论,从总体布局与体量、房屋格局与布置、功能特征、材料构造与结构、室内外装饰和室内热环境六个方面总结了不同时段拉萨乡土民居建筑空间的特点和变化规律。通过运用社会行为学理论,从群体性模仿行为的视角分析拉萨乡土民居建筑演变背后的原因。通过运用环境心理学的方法,从室内物理环境变化和室外空间变化的角度分析当地居民的室内外活动变化。通过研究分析发现,在拉萨乡土民居建筑的演变过程中,部分特征得以保留,部分特征发生变化,而其中发生的变化较为明显。1、院落空间和建筑体块变的单一;2、建筑体量变高变大;3、室内核心空间发生了偏离;4、家具布置变的宽松;5、院落空间的功能多样性降低,室内空间的功能专一性加强;6、建筑材料、细部构造和结构趋向现代化;7、室内外装饰的位置、色彩和图案发生变化;8、新建民居的室内空气温度降低、空气湿度提高。通过分析其演变背后的动力机制发现:经济技术的发展和文化的融合是民居建筑演变的前提条件,当地人民的生活需求是民居建筑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而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文化习俗观念是民居保留部分特征的重要因素。通过对拉萨藏族乡土民居建筑演变的研究,发现了其演变过程中出现的文化遗失现象和盲目模仿现象。针对目前拉萨民居演变特征及因素,在今后的民居发展过程中,应结合当地居民的现实空间需求,通过合理采用传统民居建筑中的特征元素,为居民提供既满足生理需求又满足心理需求的民居建筑方案,为发扬地域建筑文化和传承我国多元民族文化特征做努力。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水平的发展,体育教育在中学教育中的重要性日益提升。但在城市化的浪潮的冲击下,城市中学用地日益紧缺。如何在愈来愈紧张的中学校园用地,建设高品质且节约土地的体育运动空间,成为城市中学建设的题中之义。本文在此背景下,希望将“集约化”理念引入城市中学体育运动空间的设计中,解决当前城市中学体育运动空间建设困境。具体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内容:首先,是城市中学体育运动空间集约化基础研究,将“集约化”
超分辨率重建(Super-resolution Reconstruction)是图像处理领域常见的基本问题,其目的是将低分辨率图像上采样为高分辨率图像。在医疗图像分析、遥感图像识别、生物特征识别、视频监控与安全等实际场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针对SRCNN产生的高分辨率图像感知质量不高和SRGAN产生的高分辨率图像含有大量伪细节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反向投影的感知增强超分辨率重建模型。该模型采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常出现公共空间缺失、失尺度建设等现象,导致城市公共空间品质下降、活力缺失等问题,甚至直接影响到整个城市的活力和品质化。在现今以存量更新为主、着重打造内涵品质的主题之下,活力营造成为城市研究的重要命题。街道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间组成部分,社会交往的需求常常被忽视,导致人群与街道生活的远离,尤其是历史片区在面临保护与发展的抉择中应更注重街道公共生活和活力的塑造。然而,如何对活力进行量化
Al-Zn-Mg-Cu铝合金厚板在轨道交通、航空航天和军事工业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但采用传统熔化焊接技术难以获得质量良好的焊接接头。搅拌摩擦焊接(Friction stir welding,FSW)技术作为一种固相焊接技术,已被成功应用于铝合金薄板(1.2-6 mm)的焊接,但对于FSW铝合金厚板接头常常存在强度低,沿厚度方向力学性能不均均匀等焊接问题。本文针对该问题,系统研究了单面/双面FSW焊
持续的城市扩张刺激了人类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需求,随之产生的城市生态问题备受关注。城市微气候是人类生存环境、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构成部分,适宜的规划与设计是改善微气候环境的基础。居住区绿地作为与城市居民休闲活动密不可分的空间载体,其生态效益与综合功能对改善居住区夏季微气候与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城市热环境为切入点,结合西安市居住区绿地的基本特征,运用微气候模拟软件ENVI-me
网络的快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等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然而,由于内外环境的复杂多变,网络也会中断.因此,网络抗毁性成为图论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网络抗毁性研究始于以传统的通讯网络为代表的非邻域抗毁性.之后引入以间谍网为研究对象的邻域抗毁性.然而,现实中网络中断的情形往往比较复杂,网络节点或边失效大多数介于邻域与非邻域两种情形之间.换句话说,当图中一个点失效时,其邻点依概率p失效,则可以用
我国目前正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因采用高效的干法施工方法,可有效降低湿作业方式对于自然资源的浪费,以及对于环境的污染,符合现阶段绿色建筑发展理念。我国钢材产量较大,产品种类较丰富,材料的消耗速率远不及生产效率,且钢结构建筑抗震性能优异,安全性能较高,推动钢结构建筑发展可为我国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一定贡献。由于外墙体在建筑围护结构中占比较大,使得外墙体保温性能的提高对建筑节能效果影响较大,因此提出与
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增量发展模式持续了几十年。在这期间,城市的空间不断向外扩张,而内城社区也在城市的迭代发展之中逐渐高密度化。但是,过去这种城市发展模式已经被证实无法适应当下的空间状况,越来越多的城市问题促使我们去找寻新的城市发展方向,而内城社区发展方式的转变也必然会推动社区空间治理模式的转型。一方面,社区更新本身需要去面对的问题变得越来越多元化;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学者逐渐意识到,我国的城市内城更新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国内的老年人口数量越来越大,所占比重越来越高,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日益增大,多样的养老方式和养老服务设施百花齐放。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作为养老类型的建筑,在我国还处于发展阶段,在实践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对国内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以及相关人群的调研总结设施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并从建筑的角度对问题进行解决。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国内的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的现状的调研。首
银川是中国古丝绸之路必经之地,是经济文化交流的沃土。西亚、中亚和中原内地的文化都曾在这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银川地区还有着悠久的回族文化传承。在千百年的历史变迁中,银川回族建筑因地制宜,应时而变,形成了独具特色空间模式。近年来,银川地区与外界交流更加频繁,本土文化受到了极大冲击,建筑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趋势,同时地域性的建筑逐渐减少,因此,需要对具有本地特色的回族清真寺建筑进行研究,为建设和改造更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