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上肇(1879-1946)是日本罕见的影响深远的马克思主义学者,曾对当时中国革命的进展极为关心。他以孔子的“朝闻道夕死可矣”之语为座右铭,历尽苦难,追求马克思主义真理。他笔耕不辍,著作等身,为马克思主义在日本乃至中国的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河上肇的著作在中国的翻译史长达七十年,它基本对应着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全进程,即从启蒙期、发展期到成熟期。河上肇的著作是上世纪初、中叶中国人学习、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教材,它影响和培育了一大批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本文采取史料考证与思想分析、个案研究与宏观考察、文本解读与比较论证相结合的方法,以河上肇与中国同时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为主要考察对象,分析论证了河上肇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中的重要作用。本文着重围绕“三李”(李大钊、李达、李汉俊),并兼顾其他马克思主义者,探讨他们所受到的河上肇著作的影响。首先,本文论述了河上肇对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传播之影响。李大钊作为中国首位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学者,是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由于当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还处于萌芽阶段,了解马克思主义的艰难程度可想而知。李大钊受到河上肇的深刻影响表现在他不仅接受了河上肇对马克思主义的合理解释,也不可避免地接受了河上肇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理解。李大钊在唯物史观方面,吸收了河上肇关于生产力有决定作用的观点;在阶级斗争学说方面,他吸收了河上肇对“阶级斗争”概念的解释、阶级斗争中阶级自觉的强调、阶级斗争时期的划分等观点。李大钊还吸收了河上肇思想中物心并重论等错误观点。在充分考虑中国革命需要的前提下,李大钊特别强调阶级斗争及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其次,本文阐发了河上肇与李达的马克思主义传播之联系。李达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在他研究的初级阶段,受到了河上肇关于社会进化理论及阶级斗争理论的影响,非常注重突出生产力在社会变革中的重要作用;在他的学术深化阶段,他翻译过河上肇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础理论》,并借鉴了河上肇关于“实践唯物论”的提法,加深了对实践在认识领域中作用的理解。李达的译本引发了毛泽东对革命统一战线等诸多问题的思考。再次,本文分析了河上肇与李汉俊等人的马克思主义传播之关系。李汉俊是当时马克思主义者中理论素养较高的人物,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曾留学日本十四年,他的外文水平为他从日文的马克思主义书籍中吸收营养奠定了基础。河上肇对李汉俊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学、唯物史观及阶级斗争理论等方面;此外还论述了河上肇对郭沫若的马克思主义转向及文学的创作、考古学的研究、对施复亮关于“物质”的认识、对范寿康的唯物史观及教育学思想、陈豹隐的经济学研究、杜国庠的唯物史观及史学的研究方法等均产生了较大影响。本文的“结语”还指出了河上肇的著作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中的重要作用:其一,是广义的“五四时期”(1915-1921)前后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来源;其二,培养了中国第一批马克思主义者;其三,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形成提供了参照的范本;其四,一批学人通过河上肇的著作,以马克思主义为方法论,推动和加深了中国近代的学术研究。总之,河上肇论述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这种作用决不是偶然的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它适应了当时中国社会及革命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