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剑鱼(Xiphia gladius)是大洋性高度洄游性的中上层鱼类,经济价值高,主要被延绳钓等钓具捕获,延绳钓对不同深度的剑鱼的捕获具有选择性,因此了解剑鱼的栖息深度分布特征,对研究剑鱼的栖息生态、降低兼捕率、剑鱼的资源养护以及改进延绳钓渔具等提供科学依据。目前全球渔业资源处于过度捕捞状态,每年强大的捕捞强度,无疑对剑鱼的渔业资源造成重大的伤害。因此及时了解剑鱼资源量、捕捞死亡、以及开发状况等就显的尤为重要,这对剑鱼也使用配额制以及确定合理的捕捞方式等加强养护提供了依据。本次研究对我国在国际金枪鱼渔业研究中的地位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体现我国保护渔业资源的一个负责任的国际形象。本文的研究成果如下:1大西洋剑鱼栖息深度分布情况1.1不同深度剑鱼渔获比例的变化剑鱼的钓获深度范围为124.6~280.5m,分布的平均深度215.2m,深度分布的标准差是46.5m。剑鱼的渔获比例随钓钩的深度增加而明显变化,在深度220~250m时渔获比例最高,而后随深度增加而明显减少。航次1的渔获比例在234.1m和250.3m两个深度上最高,分别为21%和17%。航次2的渔获比例在249.4m、226.9m和199.6m三个深度上最高,分别为19%、16%和16%,所以在220~250m深度范围均最高,此深度很可能是剑鱼最活跃的水层,250m以下的深度,随着深度的的增加,剑鱼的渔获比例呈现下降的趋势,从两个航次可以看出,渔获比例均在最深的钓钩处最小,分别仅为9%和4%。1.2不同深度渔获性比的变化在较浅深度,雄性剑鱼的比例较高,但随着钓钩深度的增加,雌性剑鱼的比例增加,随后趋于平稳。在最浅深度(120~150m),雌雄性比最小,仅为0.4,且不符合1:1,其余的深度范围雌雄性比均符合1:1,在180-210m处,雌性比例最高,达到1.364,说明在该深度范围,雌性剑鱼比例最高,其余深度范围下,性比均符合1:1,在180-300m之间捕获的剑鱼中,雌性比例略高于雄性的剑鱼。1.3不同深度的个体大小差异钓获的剑鱼平均长度(下颌尾叉长)随钓钩深度增加而增大,在150~180m和120~150m钓获的剑鱼平均长度最小,分别是137cm和140.2cm。270~300m钓获的剑鱼平均长度最大,为162.1cm。各深度的剑鱼的平均长度差异检验表明,钩深120~150m与钩深270~300m的剑鱼长度均值有显著性差异。钩深150~180m与钩深270~300m、210~240m的剑鱼长度均值有显著性差异。其余任何2个深度范围间的长度均值均无显著性差异。说明较小个体的剑鱼在120~180m较浅处比例最多,较大个体剑鱼在270~300m较深处比例最多,210~240m深度次之。2北大西洋剑鱼的资源状况应用年龄结构VPA分析发现:截止到2008年初,北大西洋剑鱼的资源生物量超过6.3万t(不包括0龄剑鱼),1龄达到1.66万t,2龄1.61万t,3龄1.37万t,4龄0.74万t,5龄及以上0.94万t,总的剑鱼超过245万尾(不包括0龄剑鱼),1龄剑鱼123万尾,2龄60万尾,3龄34万尾,4龄14万尾,5龄及5龄以上14万尾。截止2007年,0龄剑鱼的捕捞死亡系数达到近些年的最低峰,为0.0041,1龄剑鱼也是最低峰,为0.0619.2龄同样为最低峰,为0.2353,3-5龄以上为0.3633的较低水平,所有年龄组的总的捕捞死亡系数降到了0.25的较低水平。2007年总的平均生物量近4.7万t,0龄剑鱼0.7万t,1龄0.94t,2龄1.18万t,3龄0.77t,4龄0.5t,5龄以及以上0.6t。截止2008年初的生物量大于最大持续产量的群体生物量水平,目前剑鱼并未受到过度捕捞。产卵群体生物量以5龄及5龄以上剑鱼居多,0龄剑鱼的产卵群体生物量最少。产卵前的自然死亡系数和捕捞死亡系数越大,则产卵群体生物量越小。从2000-2007年渔获生物量也呈现下降的趋势,到2007年的渔获生物量为10万t左右,低于1992-1999年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