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钦顺心理学思想研究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gin_acti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学历史虽短,但过去长远。心理学史的研究,可以说是心理学研究的一块重要基石。长期以来,我国心理学研究一直处于“西趋亦趋,苏步亦步”的境地。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我国有一些心理学家积极投身到了对中国心理学史的研究工作当中,并发掘出了蕴藏已久的大量丰富的心理学思想。我的导师燕国材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作为这门新兴学科的奠基人之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致力于构建具有独特的理论观点、结构体系和实证材料的中国本土心理学,几十年如一日地总结出了一整套完整的中国心理学史研究模式,发掘整理与解释建构我国古代的心理学思想,对建立我国科学的心理学有着重大的启示价值。本文就是在这一研究宗旨的指导下研究完成的。罗钦顺是我国思想史上的一位有着重要理论建树和影响的思想家,明中叶著名的气论哲学家、我国古代“气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扬弃程朱理学,一生以求道、卫道为己任,被誉为“江右硕儒”和“宋学中坚”。他的哲学学术思想贡献主要体现在对阳明心学禅学化的揭露、对程朱理学的改造、对气论的引申与深化、对佛学唯心论的批判等四个方面。①著有《困知记》和《续记》、《再续》、《三续》、《四续》等,此外还有《整庵存稿》二十卷和《整庵续稿》十三卷。他的心理学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困知记》一书中。就目前为止,对罗钦顺其人及其思想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哲学层面上:在理气关系上,罗钦顺坚持了气为本体、理不离气的唯物主义观点。认为理在气中,气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天地万物都是气化运行的结果。对朱熹的理一分殊的观点作了自己的解释,认为“气”运行的规律便是“理”;气产生万物后,一理即散为万理,这就是一本万殊;太极是众理的总名,但以气为本。在心物关系上,认为天地万物不是心的产物,而是客观存在的。肯定心是认识器官,也是一物;心作为受气成形的产物,是人的具有认识、感悟、记忆、推理等的思维器官,是主体精神产生的载体,能“推见事物之数,究知事物之理”;由于其认识的神妙功能可以体认和呈现在天之理和在人之性,但不能“范围天地”。在性理关系上,从“理一分殊”观点出发,不同意天命之性、气质之性的区分,认为性只有一个,即气之理。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主张理欲统一,以理节欲。坚持唯物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接受性即理的观点,承认心中所具之理,也就是仁义礼智之性。近年来,对罗钦顺思想的研究日益丰富,据中国期刊网的统计,对罗钦顺的专题研究公开发表的论文,上世纪八十年代有8篇,九十年代有12篇,而从2000年到现在,不到十年间,发表论文44篇。其中大多数都是对罗钦顺哲学思想的研究。当代出版的《新编中国哲学史》(下)、《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中国哲学史》(第二版)、《宋明理学史》(下)、《中国社会思想史资料选辑:宋元明清卷》、《中国气学哲学研究》等著作,对罗钦顺都列有专条和详实介绍。本文在罗钦顺哲学研究的基础上,对罗钦顺的心理学思想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全文共分六章,研究的内容依次略述如下:第一章绪论罗钦顺的生平简介:介绍罗钦顺生活的时代背景、学术研究情况、著作以及学术地位,并在总结其心理学思想的基础上,从科学和现实两角度做出了简单的界定和评价。第二章心理思想的基本观点:(一)“理在气中”的理气论。分别从气一本论,“理一分殊”说,理气关系说三个角度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形神观。(二)“性体心用”的心性论。展开了关于“心”,关于“性”,关于“性体心用”三方面内容,罗钦顺的心性论延续了程朱的唯心思想。(三)“气本心变”的心气论。认为气为存在的前提,阴阳之气的变化决定人心的变化。(四)“理一分殊”的差异论。分别论述了“理一分殊”的人物之差,“理一分殊”的天人之差和“理一分殊”的人性之差。第三章知虑心理思想:在认识论上阐释了“格物致知”论和“知行并进”论。(一)“格物致知”论。提出了“穷其至理”的格物论和“人心有觉”的致知论。(二)“知行并进”论。主要谈论了“知行当并进,而知常在先”的命题。(三)对罗钦顺的认识论进行了简要评价。第四章情欲心理思想:(一)天理与良知。罗钦顺反对“天理和良知对立”的观点和“良知即天理”的观点,认为天理与良知乃体用关系。(二)天理与人欲。认为人欲和情一样皆出于天性,七情之中欲较重,持“理在欲中”观。(三)主张“求天理,节人欲”的理欲观。第五章性习心理思想:(一)气质天命,“一性而两名”。罗钦顺反对把“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对立起来,将两性视为一体。(二)道心人心,“一心而两言”。认为道心、人心是一心而两名,不赞成将道心、人心对立起来。(三)“人性皆善”论。“性之理”就是仁、义、礼、智等“天理”,提出了“仁者人也”等观点。(四)“存心养气”观。对儒家传统的“存心养性”观作了考察,主张把切实“问学”与“反观自身、体认未发”的工夫统一起来。第六章总结。
其他文献
我国跳远项目自新中国成立以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到上世纪90年代,我国多名跳远选手的成绩均进入世界前十,但进入新世纪后我国跳远成绩不仅没有提高反而出现倒退现象。因此,现
长期以来,中锋的强弱成了衡量一个国家篮球队是否世界强队的重要标准,“得中锋者得天下”是篮球这项巨人运动的一条规律。2009年,因为中锋姚明的受伤缺阵,导致国家队在第25届
18世纪的美国革命不仅催生了一个焕发着勃勃生机的国家,同时也孕育了一股强烈的民族主义思潮。作为爱国志士之一,诺亚·韦伯斯特(Noah Webster),顺应时代的潮流,以强烈的赤胆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不仅仅是改变课程内容、改变学习方式,更重要的是一种教育理念的更新,是对人才模式的新探索。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实践必须注重“以人为本”,
孝、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几千年文化中的道德精髓。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的希望。中学生的教育,中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特别是思想品德教育关乎民族的未来、国
体育的商业化、职业化趋势加大了人们对竞技体育所蕴涵的巨大社会和经济利益的追求,因此引发的竞技体育纠纷与同俱增。那么解决此类纠纷的最佳途径便是什么呢?世界许多竞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