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试图通过对三部翻译短篇小说集的个案研究,探讨诗学与文学翻译的读者接受之间的关系。这三部短篇小说集于20世纪初先后出版,其一是周树人和周作人兄弟合作编译的《域外小说集》,其二是周瘦鹃编译的《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刊》,其三是胡适编译的《短篇小说(第一集)》。尽管三本文集开创了收各国各家短篇小说于一本的先河,且选目水准亦为当时的佼佼者,但其在读者中的接受程度却大相径庭。《域外小说集》倍受冷落,而后二者却大受欢迎。尽管在这差异的背后必有诸多复杂的社会原因,但本文试图另辟蹊径,以勒菲弗尔的诗学理论为框架从“诗学”的角度来解释这一现象的产生。鉴于诗学本身含义丰富,要进行精确而全面的研究无疑不切实际。因此,本文仅选取了主题、体裁和语言这三个诗学因素作为考察的对象。希望就此三方面对比译者与读者双方的诗学观,并揭示译者和目标读者的诗学观的吻合或差异是否与翻译文学的接受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并最终影响了读者接受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