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全球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全球化作用的结果,产业转移是导致区域综合实力变化的基本因素。鉴于其对区域经济实力、区域功能、区域就业、区域城市化与工业化、产业集群成长等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理应成为缩小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重要途径。事实上,近半个世纪以来的国际四波次大规模的产业转移浪潮以及日本、“亚洲四小龙”、中国的东南沿海等国家和地区的先后崛起也在实践中印证了这一理论命题的可行性。耦合是一个物理学概念,系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或运动方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而联合起来,在各子系统间的良性互动下,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动态关联关系。作为产业优化配置的一种表现,产业空间集聚已成为世界性的经济现象,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渐也呈集群化路径的规律与趋势。在此背景下,促进产业转移与产业集群的交互耦合发展逐渐成为理论界、决策部门和实业界的共识。相关研究表明,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创新效应以及网络效应等既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关键,也是跨国公司投资和区域产业转移的重要决定因素。珠三角、长三角的实践也昭示: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往往与以产业集群为主要特征的经济空间集聚联系紧密。可见,产业集群是产业转移的结果,产业集群本身包含着产业转移的因素,从而形成“吸引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加入产业集群—集群成长—吸引更多高质量的产业转移”的耦合发展效应。国际经验和我国的现实表明,区域产业转移和产业集群均是区域发展图景中的重要因素,而产业转移和产业集群之间存在着交互耦合的关系。但隐含的问题是:二者交互耦合的机理是什么?能否从时空角度予以定量模拟?如何在实践中应用?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实事求是予以回答的问题,也是本文的宗旨所在。本文运用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等多学科的基本原理和观点,借鉴国内外有关产业转移、产业集群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前沿理论成果与先进方法,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空间分析与数理统计、数学建模相结合及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相结合的方法,以分析其耦合机理为主线,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为目标,综合分析了区域产业转移—承接地产业集群系统耦合的内容与路径、动因与驱动力机制、模型设计与度量及其效应。第1章为导论部分,主要说明本文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对相关概念作了界定,介绍了研究方法和思路。第2章是有关产业转移与产业集群的理论基础与进展的分析,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对产业转移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梳理,从国外有关产业集群的创建性研究和国内的探索性研究入手,对产业集群的理论基础及研究现状进行了综合比对,在此基础上,重点对区域产业转移与产业集群的耦合模式—产业集群化转移的概念、内涵、动因、模式及效应等进行了归纳和总结。第3章是对区域产业转移与承接地产业集群耦合的内容、模式和路径进行的深入分析。从国际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和中国区域产业转移集群化的发展趋势出发,分析了区域产业转移系统和产业集群系统的复杂性,从集聚、非线性、流、多样性和创新角度阐释了区域产业转移—承接地产业集群系统耦合的内容,指出产业集群化转移是承接地产业集群的重要实现途径,而承接地产业集群则是产业集群化转移的持续动力,因而产业集群化转移即是二者耦合的模式,而其耦合路径则是寻求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目标的内在统一。第4章对区域产业转移—承接地产业集群耦合的原因和驱动力机制进行了阐释。分别从区域、产业和企业三个不同视角,以空间相互作用、竞争优势及企业成长等为理论基础,分析了区域产业转移—承接地产业集群耦合的原因及不同路径。指出市场力、制度力和承载力是二者耦合的主要驱动力。第5章是计量实证部分。以江苏省为例,总结了苏北承接苏南产业转移的特点,设计了产业转移流强度模型,结果显示产业转移的核心区与节点区存在一定的非线性规律;从空间自相关角度分析了江苏省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产业集群成长的非线性规律;以淮安市为例,利用协整分析的相关方法,检验了产业转移与产业集群的耦合协调性,分析了其在增加资本存量,促进经济增长、提升产业结构,优化就业结构、提高产业集聚水平,促进技术进步与制度创新等方面的效应。第6章是调查实证部分。以淮安市84家企业的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为中心,借鉴并修正Hayter的区位进入理论的分析框架,提出一个区域产业转移的一般分析框架,验证了现阶段淮安市承接区域产业转移和当地产业集群的协调发展的状况。第7章是结论部分。总结了本文的主要结论、不足及研究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