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背景:大量研究发现SKP2在众多肿瘤中高表达,且与预后不良相关。近年来自噬在肿瘤形成、发展中的作用机制被广泛研究,而关于SKP2参与调控的自噬相关信号在肿瘤进展中的作用,特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大量研究发现SKP2在众多肿瘤中高表达,且与预后不良相关。近年来自噬在肿瘤形成、发展中的作用机制被广泛研究,而关于SKP2参与调控的自噬相关信号在肿瘤进展中的作用,特别是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的研究相对较少。方法:使用qPCR、Western blot、免疫组化、免疫荧光等技术检测SKP2在HC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相关临床特性的关系;采用慢病毒转染构建SKP2敲低与过表达HCC细胞株;采用CCK8、Transwell迁徙和侵袭等细胞功能试验探索SKP2在HCC发展中的作用;此外,通过对HCC细胞采用无糖培养诱导自噬发生,监测SKP2、CARM1、AMPK在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及分布,并干扰相关基因表达检测其相互所用、自噬水平的变化。结果:SKP2在HCC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相对应癌旁组织,且SKP2表达水平与肿瘤直径、分级和有无肝内转移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在HCC细胞系中SKP2的表达水平高于人正常肝细胞L02。通过在HCC细胞中敲低或过表达SKP2后,发现SKP2促进HCC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在营养充足的条件下,HCC细胞的细胞核中SKP2对CARM1蛋白存在抑制作用。不同时段的无糖培养可诱导HCC细胞发生自噬,自噬诱导后细胞核中发生SKP2被抑制、CARM1蛋白水平上调以及AMPKα2的激活。此外,无糖培养诱导自噬发生后细胞核内AMPKα2的激活可抑制SKP2的转录,从而解除了细胞核内对CARM1的抑制,促进自噬相关基因表达。结论:SKP2通过在营养缺乏环境下抑制细胞核中AMPK-SKP2-CARM1信号转录调控的自噬发生促进肝细胞癌进展,为其治疗提供了可能的靶点。
其他文献
波折腹板H型钢梁和多钢种混用H型钢梁均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经济效益。波折腹板H型钢梁对腹板进行优化,将平腹板改为波折腹板,增大了梁的抗剪强度和平面外刚度;而多钢种混用
对于乳腺上皮细胞(mammary epithelial cells,MECs)来说,实现功能分化至少需要两种类型信号,泌乳相关激素和生长因子以及特化的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基膜。来自内分泌、旁分泌和自分泌的各种激素或生长因子能与其受体结合,并激活邻近的上游信号分子启动信号级联,最终实现细胞增殖、细胞凋亡和乳蛋白基因表达合成。小鼠乳腺中,基膜的主要成分——
目的:比较替比夫定和恩替卡韦分别在治疗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我院门诊收治的血清HBeAg阳性慢乙肝患者82例,每隔3个
目的:本研究基于“卫生费用核算体系2011”(A System of Health Accounts2011,SHA 2011)对甘肃省2018年伤害患者的治疗费用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并探讨2014—2018年伤害住院患者
目的: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在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与冠心病(CHD)密切相关;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作为最重要的抗氧化酶之一,能够清除
目的探究HBV感染对铁调素表达的影响及铁调素抗HBV活性的初步研究。方法收集71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CHB组)、24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标本,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铁调素(Hepc)水平,使用全自动蛋白分析仪检测血清铁(SI)、铁蛋白(SF)和转铁蛋白(TRf)水平。使用电化学发光全自动免疫分析仪检测血清IL-6水平。根据患者近期肝穿
目的:结直肠癌是老年人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且随着加速康复外科的发展,大多数临床医生推荐腹腔镜手术作为老年结直肠恶行肿瘤患者的首选手术方式。老年患者术后疼痛
目的:对行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MVD)的面肌痉挛(HFS)患者术中异常肌反应(AMR)进行全程定量化监测,探究面肌痉挛患者微血管减压术中异常肌反应的变化特点与术后疗效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8年4月于安徽省立医院首次行原发性面肌痉挛MVD术的患者73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中均采用AMR全程定量化监测,定义麻醉完成后、切皮前记录一次AMR的最小诱发阈值为基础阈值。术中通过大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用于泌尿系结石术后辅助治疗对术后全身炎症反应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的发生率和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背景:全球老年糖脂代谢性疾病患病率逐渐升高,给各国均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负担。但目前老年糖脂代谢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亟需寻找预防和治疗老年糖脂紊乱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