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绪劳动”一词最早在1979年提出,是指员工为了符合组织期望,按照组织规定的要求来管理自己情绪表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不断地“劳动”,付出心力,因而产生工作倦怠。本研究从幼儿教师的情绪劳动的角度切入,探讨情绪劳动策略对工作倦怠的影响,以及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在情绪劳动策略与工作倦怠中的作用机制,为情绪劳动在理论上进行拓展,在降低幼儿教师工作倦怠上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506名一线幼儿教师进行调查研究,结论如下: 1.在人口学特征方面:年龄、教龄、学历是影响幼儿教师情绪劳动策略、工作倦怠以及职业认同的个体因素。其中16年以上教龄、本科学历的幼儿教师更多使用表层行为策略来缓解情绪压力;51岁以上的幼儿教师更常使用自然行为;硕士及以上学历与成人教育学历的幼儿教师更多使用深层行为策略缓解情绪压力;31-40岁、16年以上教龄、本科学历的幼儿教师工作倦怠的程度最严重;16年以上教龄、大专学历的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水平最高,而在年龄上职业认同并无显著差异。 2.在情绪劳动与工作倦怠关系方面:幼儿教师的情绪劳动程度越高,就越容易产生工作倦怠现象。深层行为与自然行为策略对工作倦怠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表层行为策略对工作倦怠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3.在职业认同的调节作用方面:①职业认同总分、角色价值观、职业价值观和行为倾向在深层行为与工作倦怠间起负向调节作用。②角色价值观、行为倾向在自然行为与工作倦怠间起负向调节作用。③角色价值观在表层行为与工作倦怠间起正向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