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以及临床病例回顾性研究两方面来探讨中医药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的有效性。本文上篇通过分析近八年来有关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的中医临床研究文献,评估文献质量,探讨中医治疗方案及用药规律,为今后排卵障碍性不孕的治疗及临床用药提供有价值的思路和方药;下篇通过临床病例观察探讨中药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的有效性,分析在WHO II型排卵障碍不同疾病中中药的治疗效果,为进步设计中药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的前瞻性临床研究提供有意义的临床证据。资料与方法1.文献研究1.1研究对象2004年-2011国内医学期刊公开发表的有关排卵障碍性不孕中医临床研究文献。1.2研究方法1.2.1制定检索策略:电子检索了2004年至2011年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科技期刊数据库、CBM;手工检索电子数据库所缺失的期刊及非公开发表的资料。1.2.2制定纳入、排除标准:文章的内容与排卵障碍性不孕有关的中医临床研究文献,发表于核心期刊,中药治疗组病例数≥25例,疗效≥60%,主要治疗方法为中药辨证内服,或中药内服联合西药治疗,且所选基本方的组成药物明确;排除非排卵障碍性不孕的文献,以及个案报道、综述文献、动物实验及病理等基础研究文献。1.3统计学处理利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频数分析。2.临床研究2.1研究对象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广东省中医院妇二科杨洪艳副教授门诊以不孕为主诉就诊,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排卵障碍患者。2.2研究方法收集病例,通过两组治疗后的妊娠情况,比较西药促排组和中药治疗组的疗效差异;为了进一步分析中药在WHO II型排卵障碍不同疾病中的治疗效果,根据入组时不同的疾病类别进行分层,比较两组疗效。2.3统计学处理对所收集的资料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建立数据库,计量资料数据呈正态分布资料者,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呈正态分布的资料比较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构成比及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s检验,检验水平a=0.05。研究结论一、文献研究的结论:1.从本研究收集的中医临床文献类型来看,自诉为随机对照试验(RCT)的文献占有一定的比例,但经分析这些文献的临床研究质量仍不够高,缺乏设计科学严谨的RCT研究。2.在中医治疗方案方面,以单方验方治疗为主,中医周期疗法次之,辨证分型中药再次之;由此可见,目前中医药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的治疗方案仍有很大的差异,需要针对同类人群进行严谨的科研设计,来比较不同方案的治疗效果,比较单验方、辩证论治和中医周期疗法之间的疗效差异,分析不同治疗方案的所适用的不同人群。3.在中医用药规律方面,根据纳入文献的药物频数分析,当归、菟丝子、熟地、仙灵脾、枸杞子,这5种中药材常用于治疗排卵障碍不孕。在选取其他中药材时,亦应注意选用性温、平之品,慎用大寒大热,并以归肝肾经为佳。另外,虽然文献中有较多的方药选择,但大多属于临床的个人经验总结阶段,缺乏有明确临床疗效以及作用机理清晰并且可以得到临床医生公认的方药,本领域仍然需要有大样本的RCT研究来筛选靶点清晰的有效治疗药物。二、临床研究的结论:1.对于排卵障碍性不孕患者来说,西药促排卵妊娠率较中药治疗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根据WHOⅡ型排卵障碍中不同疾病进行分层研究显示:两药促排卵对PCOS妊娠率较中药治疗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中药治疗对非PCOS妊娠率较西药促排卵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样的结果提示了中药可能对稀发排卵或不排卵(非PCOS)患者妊娠的改善有较好的效果。2.就胚胎丢失情况而言,中药治疗组27例妊娠患者中,有1例发生胚胎丢失,胚胎丢失率为3.7%;西药促排组28例妊娠患者中,有4例丢失,胚胎丢失率为14.3%,提示中药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胚胎丢失率,但可能出于观察例数较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仍需进一步观察。3.综上所述,结合治疗后妊娠率和胚胎丢失率情况,提示了中药可能的潜在治疗优势:对于稀发排卵或不排卵(非PCOS)患者,中药有可能发挥促排卵以及促孕的作用,且对于维持妊娠方而有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