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中的革命观念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jun4568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的中国是一个“革命”的年代,“革命”成为支配时代的“核心话语”。从辛亥革命开始,“革命”影响了中国整整一个世纪。与此同时,中国人也开始对“宪政”的求索。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革命”与“宪政”处于复杂纠葛的关系之中,中国人总是在“革命”与“宪政”之间徘徊。从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到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其间宪政运动跌宕起伏。在“革命建国”的背景之下,宪法中的观念有传承、有破坏、有创新,“革命观念”对宪法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本文即是从20世纪上半叶的宪法文本,尤其是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之中的“革命观念”着手,以“革命”的视角反思这一宪政历程。全文共4万6千字,分为六个部分:引论部分,指出“革命”与“宪法”有无法割裂的复杂联系,提出以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为视角分析中国近代“革命”与“宪法”的纠葛。第一部分,主要讨论中国近代“革命观念”是如何由中国“传统革命观念”与西方“近代革命观念”相结合而产生的,革命的正当性如何在中国得到论证以及原因。其后,指出宪法吸收“革命观念”,有完成政治合法性转换、守护革命成果、奠定宪政之基的作用,近代各国皆有“革命——宪法——建国”这一立国模式。第二部分,讨论1911年至1946年,“革命观念”在宪法文本中传承、破坏与创新,在革命越发激进的社会中,“宪政”逐渐被“革命”所压倒。第三部分,分析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的历史地位:首先,这部宪法是“革命建国”进程的最后一步,宪政的开端,是由“革命”向“法治”的关键点,肩负着无比巨大的历史任务;其次,这部宪法是在三十多年宪政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中国近代宪政运动的结晶,是近代中国宪政思想的集中体现。具体分析了“革命观念”在这部宪法中的展现。第四部分,从“革命”的视角分析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失败的原因,指出“革命逻辑”与“宪政逻辑”存在内在性的悖论;“社会革命”与“政治革命”的偏差导致“富强为体,宪政为用”的工具主义宪政观;革命党之争,导致妥协性的缺失,这导致1946宪法乃至整个20世纪上半叶立宪进程的挫败。在结论部分,得出结论:建设宪政国家,“激进革命”模式无法奠定宪政之基。革命带来宪法,但要想进入宪政,必须要“革命退场、宪政出场”。唯有总结历史,以审慎、理性的态度才可能完成宪政国家的建设。
其他文献
李白是唐朝的大诗人,他的作品对于后世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学习和掌握其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对于发扬和传承我国的古典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将通过对李白诗篇的总
《阿Q正传》中语言的运用出神入化,读之每每令人拍案叫绝。这主要是由于鲁迅先生用了具有不精确和不确定性的模糊语言来增强语言表达效果,起到了精确语言所达不到的作用。因
天津师范大学将于2019年7月15日至8月9日在天津举办中国语言学书院(Linguistics Institute of China, LINC)核心课程研修班和心理语言学高级研修班。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策略和环节,为了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教学成效,应当设计有效的课堂提问。提升课堂提问的成效,首先应当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其次要学会抓住恰当的育人
为实现纳米抗体的简单、高效、低成本表达,在已有的商品化原核表达载体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改造,在靶蛋白N端分别融合3种不同串联融合标签His-Intein、His-Sumo-Intein和His-Tr
广播电台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传递着党和政府的声音。只有精心编辑的广播稿件,通过广播播音员温柔的声音、标准的发音,广播的内容才富有感染力,收听者在收听节目的过程中才会
鲁迅的《灯下漫笔》写于社会异常黑暗、新旧势力斗争十分尖锐的1925年春末。作为荷戟奋战的先躯者,鲁迅在文中既抨击了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又批判了国民的奴性人格和奴才传
乡镇企业的发展曾经推动过苏南突破计划经济的束缚,创造了经济加速发展的奇迹,形成了独特的苏南模式,因此开辟了中国农民工业化的道路,被认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无锡
资金的时间价值是财务管理这一学科的基础知识,是筹资决策,投资决策等知识点能够顺利开展的前提,而年金尤其是递延年金更是这一知识中的重点,难点。笔者在多年讲授递延年金这一知
情境教学以思维为核心,以情感为纽带,将情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强调以情境促进整体不断发展,从而将字词句篇、听说读写融入到具体的语言情境中,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于其中,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