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背景、政策、影响三个方而对比研究20世纪50年代初大陆与台湾的土地改革。从背景上看,大陆与台湾进行土地改革背景的相似点在于两地土地改革前经济都受到战争的破坏,有待恢复,而两地的经济基础都是农业,要恢复经济都必须从农业着手;两地在土地改革之前,农村中的土地分配制度和租佃制度都极不合理,占人口少数的地主占有着农村中的大部分耕地,并依靠占有的耕地和经济上的优势对农民进行剥削,使农民陷于破产的边缘,农民缺乏改进农业生产能力的同时,也没有多大改进农业生产的意愿和热情,这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大陆和台湾不合理的土地分配制度和租佃制度都需要改变;大陆和台湾的政权都刚建立起来,有待巩固,通过十地改革能赢得占人口多数的农民对政权的支持。大陆和台湾十地改革背景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当时大陆和台湾推行土地改革的政治环境不同,大陆内部政权虽建立起来,但还面临着清匪反霸的任务,外部受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封锁和包围,朝鲜战争爆发后还面临着保家卫国的任务,台湾统治当局一方面面临着与民众之间的尖锐矛盾,另一方面面临着大陆共产党武装解放台湾的强大压力;大陆与台湾上地改革所具备的优势条件也不同,大陆进行上地改革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丰富的上地改革经验上,而台湾上地改革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经济条件上,有充足的可用于上地改革的资金、企业、上地。从政策上看,大陆与台湾土地改革政策中对于地主的政策的相似点在于,政府对于地主阶级超出自耕的土地都要予以没收或征收,以改变不合理的土地分配制度和租佃制度,大陆制定了对地主的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进行没收的政策,台湾制定了对地主保留额之外的土地予以征收的政策;针对地主阶级破坏土地改革的行为,大陆和台湾土地改革期间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对其进行镇压和制裁。对于地主的政策的不同点主要在于,大陆政权建立后,地主阶级是作为与政权相对立的阶级存在的,土地改革政策中明确规定要消灭地主阶级,消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对地主的土地和财产,政府采取无偿没收、强制剥夺的政策;台湾统治当局本身就是地主阶级利益的代表,土地改革的过程中始终兼顾地主的利益,在土地改革政策中,允许地主保留一定额度的土地,并允许其继续出租,征收地主保留额之外的土地后,对地主予以地价补偿。大陆与台湾土地改革政策中对农民的政策的相似点在于,政府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目标,将没收或征收而来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根据农民占有上地和生产资料多少,将农民划分为不同的阶层,并对各阶层的农民实行不同的政策,优先照顾无地、少地的农民。对农民政策的不同点体现在,大陆土地改革中,将没收、征收而来的土地和财产无偿分配给农民,农民分得土地后,取得土地所有权,可以自由支配土地,如进行土地买卖和出租等;台湾土地改革中,农民通过有偿承购从政府和地主手中获得土地,农民获得土地后,根据法律规定,主要限于自耕,严格限制其买卖及出租。从影响上看,大陆和台湾土地改革的影响的相似点主要体现在社会效益上,通过各自的土地改革,大陆和台湾农村中不合理的土地占有制度和租佃制度都得以改善,农民的政治地位得以提升;经济效益上,大陆和台湾的土地改革都使农民从封建剥削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生产积极性大增,促进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同时也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工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和广阔的市场,为工业化的实现开辟了道路。大陆和台湾上地改革影响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大陆上地改革后彻底的废除了地主的封建上地所有制,地主作为一个阶级被消灭,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目标;台湾由于在土地改革中允许地主保留一定数量的土地,土地改革后,地主平均占有的土地仍多于农民平均占有的土地,土地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分配不均的问题,耕者有其田的目标没有实现,地主的政治、经济利益依然得到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