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学术语篇中的作者立场(Authorial stance)是作者对当前研究命题或其他研究者的论述结果进行的或直接或间接的态度、情感、判断表达。恰当构建立场语言是撰写成功学术语篇所应具备的不可或缺的能力(Gross,&Chesley,2012)。由于跨学科和历时对比成为立场研究的新热点,以及探究在国际学术界享有越来越大话语权的中国学者如何构建立场的重要性,本文致力于揭示中国研究型硬科学(数学、物理、生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术语篇中的作者立场(Authorial stance)是作者对当前研究命题或其他研究者的论述结果进行的或直接或间接的态度、情感、判断表达。恰当构建立场语言是撰写成功学术语篇所应具备的不可或缺的能力(Gross,&Chesley,2012)。由于跨学科和历时对比成为立场研究的新热点,以及探究在国际学术界享有越来越大话语权的中国学者如何构建立场的重要性,本文致力于揭示中国研究型硬科学(数学、物理、生物学科)学者学术文章结果和讨论部分立场标记语使用的历时演变和学科差异。本文将Biber(1999)和Hyland(2005b)提出的立场标记语分类法相结合,构成本研究的理论框架。本文研究问题包括:1.学科差异如何影响数学,物理和生物学研究文章结果和讨论部分中立场标记语的使用?2.在过去30年中,数学,物理和生物学科研究文章在结果和讨论部分中使用立场标记语的变化是什么?导致其变化的影响因素是什么?为回答这两个研究问题,笔者收集了中国学者于1990到2019年间发表在数学、物理、生物学科共14本国际核心期刊的可开放获取学术文章共150篇,选取其结果和讨论部分构建研究型硬科学学术文章语料库(CHPSRA),该语料库大小为305619字。研究过程中使用的工具包括:由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研究生独立设计的语料库可视化软件、Antconc 3.4.3、SPSS 26.0等。主要研究发现如下:在跨学科对比中,我们发现学科性质、学科文化、学科惯例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学术写作中立场标记语的使用。1)受物理学科“是研究型硬科学的极致”(Becher,1981)的学科性质影响,它在表达三种立场时在三个学科中处于中间水平,其构建立场的偏好模式也最为接近研究型硬科学的特点。2)数学学科的论证定理性质和物理学科的实验性决定了他们的作者显现型标记语百万词频分别高达20166和11070,尤其是第一人称及其所有格立场标记语的使用,如此有利于将作者显露在文章当中,带领读者一步步回顾研究步骤,以增加研究的说服力。3)数学文化中推理的严谨性和结论的明确性,要求它的叙述必须精练、准确,这使得确定型立场标记语在数学学科中最为频繁,百万词频达14300。4)而物理生物文化中注重精确,要求限制命题的可能性范围,这使得其高频使用模糊型立场标记语,其百万词频分别达5546和8577。5)生物学科的累积性质,使得他们需要对相关的先前文献进行全面的初步审查,因此在言据型认知标记语的使用上比数学和物理分别多约49%和158%。6)受学科惯例影响,数学、物理、生物学在使用评价型态度标记语实现评价研究方法的性质和评价研究结果的性质这两种功能时,均有独特的用词偏好。在历时演变上,首先本文发现:数学学科学术文章结果和讨论部分立场标记语总体呈先减少后增多的趋势,其中数学知识具有较高的确定性使其确定型标记语增加10%而模糊型标记语减少17%,数学在发展中愈发脱离传统中只陈述客观事实和去人格化的印象使得言据型和评价型标记语分别增加80%和31%,而其高稳定性和连续性文化决定了数学保持着高频使用确定型标记语的特点。其次,物理学科立场标记语总体呈逐渐下降趋势。物理学科数学化程度逐渐增高引起确定型标记语增加7%,模糊型标记语减少39%。构建态度型立场的需求减弱使物理学科态度型标记语减少了9%。作者显现标记语的增加(42%)可能是由于物理学的实验性质进一步影响了其学术写作,并要求作者更多地显现自我以在实验过程中引导读者。在过去的30年中,对第一人称代词标记语的相似使用偏好则源于物理学的连续而稳定的学科文化。再次,生物学科立场标记语数量从1990年到2019年总体呈上升趋势。因为言据型标记语在认知立场的构建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的大量增加导致认知型立场标记语增加了9%。态度型立场标记语主要因评价型标记语的增加而增长了70%,这揭示了生物学科学术写作的发展趋势:作者们在结果和讨论部分更多地表达评价性立场并增加言据型标记语的使用来佐证自己的观点。作者显现型标记语因第一人称标记语和作者指称标记语的增加而上涨44%,这可能和生物的数学化发展趋势有关。希望本文能反映出中国硬科学作者构建立场的历时变化和现状以及学科偏好和跨学科差异;同时也希望本文的研究结果能够为在学术写作中正确使用立场资源提供具有学科特色的参考。
其他文献
论文以汉初游士文学作为研究对象,将其视为一种政治—文化性事象进行研究,主要涉及三个层面:政治方面汉初大一统的加强与藩国的衰微对游士阶层演变与发展的影响;汉初游士阶层在演变与发展过程中的身份转变与自我调整;游士阶层的文学创作对汉初文学造成的影响。高祖时期,游士面临中央与异姓藩王的尖锐矛盾,做出或归于中央或归于藩王的选择。归于中央的游士随着儒士与策士地位的变化,前者成为文化建设的主要承担者,因其政治建
明清白话小说中的僧尼形象研究蔚为大观,明清文言小说中的僧尼形象研究却寥寥无几,既有研究仅集中于《聊斋志异》,缺乏对于其他文言小说的关注。而明清文言小说中的僧尼数量众多,形态各异,达到了古代文言小说的巅峰,尚有研究的价值。文章以明清文言小说中的僧尼形象为研究对象,表现僧尼的类型特征,探讨其成因并论述其对后世小说中僧尼形象的影响,从而突出其文学及文化意义。第二章梳理前代文言小说中僧尼形象特征。自魏晋南
本文主要以孙伏园在定县时期的思想与文化实践为研究对象,对孙伏园从副刊编辑到乡村建设者和平民文学实践者这一“转型”进行思考。孙伏园作为副刊编辑为人熟知,但是对于孙伏园投身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的研究还较少。本文以孙伏园在定县时期主办的《民间》刊物为基础史料,连缀起孙伏园这一时期的文化实践,在历史的脉络中重新梳理、认识、解释孙伏园在定县时期思想上的变化和发展。出于躲避政治的心理,同时由于对民间价值和农民力
法国哲学家巴什拉的晚年著作《空间诗学》,首次超越几何空间的物质束缚探究心灵天地的广阔和想象力的韧性。本文以书中的关键词“缩影”为切入点,从空间美学维度审视巴什拉的华丽转身以及“缩影”空间本身的独特审美内涵和意义价值。首先,巴什拉的研究方向经历了两次转向:从科学哲学领域转向文艺诗学领域,前期和后期的转变看似充满断裂,其实科学哲学的“否”的精神和共时性研究思维贯穿到文艺诗学中。第二次是现象学转向,这是
宋真宗景德元年,宋辽“澶渊之盟”约定以白沟为界,双方撤兵,互不侵扰。自此,白沟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文人墨客亦多有指白沟而发感喟者。白沟诗歌具有极其深厚的意蕴,研究意义重大。白沟诗歌研究,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绪论。界定“白沟”、“白沟诗歌”的概念范围,理清白沟区域历史演变进程及白沟诗歌的研究现状。第二章,以北宋澶渊之盟、南宋绍兴和议、南宋覆灭为节点,探讨白沟地域功能的转变。并简述北宋、南宋、宋后三
语言是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和载体,在词汇、语音和语法这语言三要素中,词汇所蕴含的文化意义更为丰富和深刻。词汇不仅受民族和国家的社会历史和风俗观念的影响,也与人民所生活的环境、崇尚的宗教信仰等各方面因素有关,由此形成了各语言中独具特色且丰富的文化词汇。文化词汇是人际沟通的关键要素。目前,随着汉语的使用范围扩大和使用人数持续增长,中国文化及汉语文化词汇教学的需求越来越大。为了加强文化交流和人际沟通,扩大
北魏平城时代,以鲜卑族为首的各少数民族与汉族进行了深入而长久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乃至民族血统的交融,并最终促成鲜卑族的“汉化”改革与迁都洛阳,逐渐实现了由“蛮夷之国”向“中原正统”的心理认同转向,北魏文化也成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定都平城前的鲜卑墓葬中极少发现以漆为装饰的器具,而定都平城前后的北魏墓葬则逐渐涌现出越来越多工艺成熟的漆器。论文选取山西大同司马金龙墓屏风漆画为主要研究对
尼采丰富的哲学著作中多次出现“儿童”这一意象。该意象不是一个纯粹的哲学概念,它来源于生物学意义的小孩,却被尼采赋予了丰厚的内涵,超越了年龄的界限,成为对充满无限可能的生命状态的一种隐喻,并与尼采哲学思想的基调——重估一切,肯定生命相一致。“儿童”意象最集中地体现了尼采对教育的思考,呈现为独特的教育理想。与当时德国现行的教育状况相比,其教育思想所体现的价值取向不同,主要表现为:由内而外且“自我创化”
《辞源》是西方第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词源辞典,它由西班牙塞维利亚大主教伊西多尔编写,全书共20卷,按主题排列内容,涵括了古希腊罗马作家和教父的大部分学识,是跨越古代和中古最重要的拉丁语辞书。伊西多尔在政治、宗教、文化等方面拥有极大的优势,他一生著述颇丰,《辞源》是他学术生涯的集大成。《辞源》自诞生起,就在欧洲享有崇高地位,现存手稿多达上千份,可以分为完整版、缩略版和增补版三大谱系,后来的版本皆出于这三
<正>为提升员工企业效益意识,深入推进强矩阵管理,实现内部模拟市场和全员分级承包考核的机制,新疆油田黑油山公司在企业内部推行“阿米巴”经营理念,让员工充分参与到生产经营工作中,让人人成为经营者。一是将“阿米巴”经营管理理念纵深推进。公司召开“阿米巴”经营管理工作推进会,进行了“阿米巴”经营管理理念的培训。成立黑油山公司“阿米巴”经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