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是从农户微观行为主体出发,以宁夏固原市原州区416户调研农户为研究对象,根据英国国际发展署(DFID)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为基础,借助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以及Logistic回归模型等方法,揭示原州区农村贫困人口的生计状况,识别固原地区贫困人口生计类型,刻画固原地区贫困人口的行为特征,确定影响固原地区农户生计行为特征的制约因素及敏感性,并与陕西省西安市鄂邑区的104户农户生计进行比较,试图揭示限制原州区摆脱贫困问题的主要因素。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根据生计资本状况,固原地区贫困农户生计行为主要可分为四类:补助型农户、以务工为主的兼农型农户、养殖—种植型农户、以养殖为主的兼农型农户;但固原地区农户生计行为主要是以务工为主的兼农型农户为主,占贫困农户44.3%。(2)不同类型农户生计资产存量存在较大差异。农户生计总资产为:混合型农户(1.264)>以养殖为主的兼农型农户(1.175)>以务工为主的兼农型农户(1.025)>养殖—种植型农户(1.010)>补助型农户(0.891)。(3)贫困户生计策略选择的关键生计资本在不同类型农户之间存在差异。补助型农户的制约因素是劳动能力、牲畜拥有情况、电器数量和人均劳动收入,其中劳动能力最为敏感;以务工为主的兼农型农户的制约因素是人均种植面积、交通工具、领导潜力和信贷机会,其中信贷机会和领导潜力敏感性最强;养殖—种植型农户的制约因素是水源情况、交通工具、人均文化程度、距市区距离、牲畜拥有情况和领导潜力,交通工具的敏感度最高;以养殖为主的兼农型农户的制约因素是人均文化程度、交通工具、投保数量、贷款金额和人均劳动收入,这里投保数量最为敏感。扶贫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类型农户的制约因素对农户实施扶贫救助策略,且着重实施敏感性强的因素。(4)原州区贫困农户与鄂邑区农户生计禀赋存在较大差异,要想帮助原州区贫困农民尽快脱贫必须从农户的个人素质、有形资产、交通与区位三个方面采取扶贫措施。总之,本文可以得出结论,决策者在实施扶贫措施时首先应确定不同贫困人口,再以最大限度的扶贫效果为目标针对不同类型的贫困人口施以不同类型的政策措施,精准有效的使贫困人口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