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砂根(Ardisia crenata),紫金牛科(Myrsinaceae)紫金牛属(Ardisia)植物,在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区域均有分布,植株呈伞形,绿叶红果,果实密度大,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其植物体内含有三萜皂苷、香豆素类,具有较好的药用价值。长期人工栽培,造成了朱砂根种性退化、极大地制约了产业的发展。为了解决生产上遇到的瓶颈,为充分开发利用朱砂根的野生资源,本文对福建省范围内进行调查与收集,对区域内20个居群采用表型标记和荧光ISSR分子标记进行分析朱砂根野生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为朱砂根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评价系统构建、挖掘朱砂根优质种质资源、开发观赏价值高的新品种、建立优质种质保存体系和综合利用开发体系奠定基础。研究结果如下:(1)对福建省境内的朱砂根野生种质资源进行实地调查。调查中发现野生居群多分布于福建省的西部和北部,其年平均温度为15-22℃,年降水量在1400-2000 mm,海拔在125-710 m的路旁或溪边灌丛中、乔木或毛竹林下及林缘处、道路背阴斜坡上等湿润且荫蔽度稍大的地带,其伴生植物常有紫珠(Callicarpa bodinieri)、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马缨丹(Lantana camara)、女贞(Ligustrum lucidum)、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山茶(Camellia japonica)、山姜(Alpinia japonica)、山血丹(Ardisia punctata)、杜茎山(Maesa japonica)、毛蕨(Cyclosorus interruptus)等。(2)野生朱砂根居群形态性状变异较丰富,15个表型数量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24.44%,其中株形指标变异系数最高;24个表型的平均多样性指数为1.22,以干茎的多样性指数最高,朱砂根具有较丰富的表型多样性。朱砂根居群24个表型性状主成分分析中,8个主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其累计贡献率达到68.50%,能够表示朱砂根表型性状的大部分信息。基于朱砂根24个表型性状UPGMA聚类将其划分为两大类群,上杭(YH)、福鼎(CX)、厦门(MX)、福州(FZ)、福安(FA)居群被划为第一类群,其他居群被划分为第二类群。第一类群的主要性状为:整体株形较小,叶片尺度较小,叶形单一,果实密度小;第二类群的主要性状为:整体株形较大,叶片尺度较大,叶形较丰富,果实密度大。(3)采用单因素试验方法,从四种不同型号PCR mix预混液中,选出对ISSR-PCR扩增的最适合的试剂,得出2XT5 Super PCR Mix对朱砂根的PCR扩增的效果最好,可作为最佳的PCR mix扩增试剂。采用正交试验方法,优化并建立了朱砂根ISSR-PCR最适合的反应体系。体系如下:在20μl体系中,2μl DNA模板(25 ng·μl-1),1μl引物(10μmol·L-1)、12μl PCR mix、用已灭菌的dd H2O补足。并根据退火温度Tm值±5℃的梯度中,筛选出扩增引物最适宜退火温度。最终经荧光ISSR-PCR后,5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186条谱带,其中96条为多态性谱带,多态性谱带平均百分率为55.77%。(4)通过荧光ISSR-PCR遗传多样性分析,居群多态位点百分比(PPL)在37.65%-80.39%,Shannon指数在0.2000-0.3672范围之间,观测等位基因数(Na)在1.3765-1.8039范围内,有效等位基因数(Ne)在1.1923-1.4079之间,Ne’s基因多样度(H)为0.1256-0.2425,表明朱砂根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且将乐(TJ)居群遗传多样性最丰富,厦门(MX)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最低。居群间的遗传变异(Dst)为0.0592,小于居群内遗传变异(Hs),居群内遗传变异远高于居群间。居群间的基因流为1.4335(>1),具有较高的基因流动,居群之间基因相互渗透,使得居群间的遗传分化减小。(5)不同居群的遗传一致度在在0.6201-0.9782范围内,遗传距离在0.0242-0.559之间,表明居群间亲缘关系较近。通过居群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mantel相关性比较,发现地理距离与遗传距离无显著相关性。利用UPGMA聚类和主坐标分析对朱砂根样株进行研究,发现地理分布规律与居群间亲缘关系无明显的相关性,但居群间存在着密切的基因流动,且居群间存在一定的遗传分化,并根据遗传结构Structure分析,把居群划分为的两大类与样品聚类及主坐标结果相一致,局群间具有较高的遗传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