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刻板印象激活是指当和刻板化群体所属的个体接触时,该群体所具有的刻板印象在知觉者大脑中出现的过程,其是个体知觉研究领域的核心研究课题。社会认知理论框架下的个体知觉研究以社会分类为起点,探讨社会分类之后的信息加工,并不关注分类过程本身,所以该理论框架下的刻板印象激活研究只探讨社会分类之后的刻板印象激活,忽视了对社会分类和刻板印象(刻板印象信息)激活之间关系的探讨,而是在很大程度上默认社会分类过程等同于刻板印象(刻板印象信息)激活过程,也就忽略了对面孔、声音等信息的早期知觉加工对刻板印象激活影响的研究。与社会认知框架下的个体知觉研究不同,新近,研究者开始整合社会认知框架下的个体知觉研究与认知科学领域的面孔加工研究,提出把低水平的知觉加工和更高水平的社会认知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并将这一研究取向称为个体建构研究。个体建构研究主要探讨分类的低水平知觉过程及其机制以及分类的决定性因素,包括如何通过面孔、声音以及身体线索的加工激活社会分类和刻板印象等。本论文在梳理与整合已有刻板印象激活研究的基础之上,以个体建构研究为理论切入点,通过逻辑上逐步深入且环环相扣的4项研究探讨了个体建构视角下的刻板印象激活,首先提出并验证了更具生态效度的刻板印象激活的两阶段理论模型:完整的刻板印象激活过程应包括社会类别激活和刻板印象信息激活两个阶段,两个阶段之间是相互分离的,即二者是两个相互关联但又相互独立的过程,面孔知觉加工过程对刻板印象信息的激活有显著的影响;同时界定了广义的刻板印象激活和狭义的刻板印象激活两个概念,广义上的刻板印象激活是指包括社会分类和刻板印象信息激活两个阶段的刻板印象激活,狭义的刻板印象激活仅是指社会分类之后的刻板印象信息激活阶段,现有的关于刻板印象激活的研究都是在探讨狭义的刻板印象激活。在此基础之上探讨了面孔情绪、种族类别等突显信息和明确的对应社会分类对刻板印象激活的影响,以及对应社会分类(对应社会分类是指和某一刻板印象信息相对应的社会分类)和刻板印象信息激活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最后基于高时间分辨率的ERP技术实时测量了刻板印象激活两阶段模型的时间进程,从神经机制层面验证和支持了刻板印象激活的两阶段模型。具体地: 研究1通过3个实验验证了刻板印象激活的两阶段模型,证实社会分类和刻板印象信息激活是两个分离的过程,面孔知觉加工过程对刻板印象信息的激活有显著的影响。实验1比较了性别分类判断、启动范式以及同时呈现范式下刻板印象匹配性判断三者所用反应时的差异,结果发现,后者显著地大于前二者,且等于前二者之和;面孔倒置呈现使同时呈现范式中刻板印象匹配判断的反应时和错误率显著增大,但其对启动范式中刻板印象匹配判断的反应时和错误率没有影响。实验2基于同时呈现范式,通过不同程度的面孔变形来操纵性别类别提取的难度,结果发现,随着从面孔中提取类别信息难度的增加,刻板印象激活所用的反应时也逐渐增大。为使实验1和实验2的研究结果更加的坚稳,实验3探讨了实验1和实验2中所疏忽的一个问题,即基于同时呈现范式的刻板印象激活全模型中社会分类加工和刻板印象信息激活加工的先后顺序问题,结果证明在刻板印象激活的全模型中,被试是先进行社会类别提取,然后进行刻板印象信息激活加工的。 基于研究1,研究2探讨了面孔突显特征和明确的对应社会分类对刻板印象信息激活的影响。实验4通过3个子实验探讨面孔情绪特征和明确的对应社会分类对刻板印象激活的影响,实验4a是一个基线调查研究,发现在单维类别信息(仅是性别类别信息)情境下,性别刻板印象会自动化的激活。实验4b探讨多维类别信息(性别类别和情绪类别)情境下的性别刻板印象激活,发现面孔情绪信息会抑制性别刻板印象的激活,该情境下性别刻板印象并没有自动化的激活。实验4c发现对面孔刺激的不同加工方式,会影响到性别刻板印象的激活,当把启动面孔按照情绪进行分类时,性别刻板印象并没有自动化的激活;当对面孔进行印象评价时,也没有激活性别刻板印象;但当按照性别类别对启动面孔进行分类加工时,性别刻板印象自动化的激活了。实验5进一步探讨了外种族面孔信息(种族突显信息)对性别刻板印象激活的影响。实验5a探讨多维类别信息(性别类别和种族类别)情境下的性别刻板印象激活,结果发现,突显的种族信息会抑制性别刻板印象的激活,该情境下性别刻板印象没有激活。实验5b发现,进行明确的性别分类任务后,突显的种族信息并没有抑制到性别刻板印象的激活,性别刻板印象还是被激活了。该实验还发现对启动面孔进行种族分类后,性别刻板印象并没有被激活。研究2证实对面孔情绪、种族等突显信息的知觉加工会影响(抑制)性别刻板印象的激活,明确的对应社会分类能促进刻板印象的激活。 在研究1和研究2的基础之上,研究3进一步探讨对应社会分类和刻板印象信息激活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发现对应社会类别激活并不是刻板印象信息激活的充分条件。实验5b表明当被试把启动面孔按照种族进行分类时,并没有激活性别刻板印象,基于此实验6发现,当被试把启动面孔按照种族进行分类时,虽然性别刻板印象没有被激活,但是性别社会类别被激活了,这一实验结果证实了对应社会分类和刻板印象信息激活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对应社会类别的激活并不意味着与该社会类别对应的刻板印象信息的激活。虽然研究2表明,明确的对应社会分类能促进刻板印象的激活,但实验7进一步发现,即使在执行明确的对应社会分类后,对应社会类别激活也不是刻板印象信息激活的充分条件,可以通过对记忆加载负荷的方式来阻止对应社会类别激活向刻板印象信息激活的过渡。 研究4基于高时间分辨率的ERP技术,采用特定实验范式,对刻板印象激活两阶段模型的时间进程进行了实时测量,也欲从神经机制层面来研究刻板印象激活的两阶段理论模型。发现在面孔刺激呈现之后的195ms这一时间点,男女性别分类过程引发的ERP波形出现了明显的分离,相比女性面孔,男性面孔引发了一个更加负性的波幅(N200波),性别分类的最大效应出现在245ms;在面孔刺激呈现之后的475ms,即社会分类过程发生之后的280ms,刻板印象匹配刺激和不匹配刺激引发的脑电波出现了分离,和刻板印象一致刺激相比,刻板印象不一致情境引发了一个更加负性的波幅(N400波)。上述结果说明,在性别刻板印象激活的两阶段模型中,在面孔刺激呈现之后的195ms,性别社会类别激活发生,而在475ms时性别刻板印象信息被激活。 综上所述,本研究具有如下意义:首先,在理论上提出并验证了刻板印象激活的两阶段理论模型,并界定了广义刻板印象激活和狭义刻板印象激活这两个概念,这不但可以对已有的刻板印象激活的研究进行整合,而且衍生出了新的研究热点,如早期知觉加工对刻板印象激活的影响等。其次,首次明确提出了对应社会分类这一概念,并基于此概念探讨、澄清了刻板印象激活过程中对应社会分类和刻板印象信息激活之间的具体关系以及对面孔突显信息的知觉加工对刻板印象信息激活的影响,基于这些高生态效度的研究,可以澄清刻板印象激活的机制,进而发现抑制刻板印象激活的有效策略。第三,首次采用高时间分辨率的ERP技术,对刻板印象激活的时间进程进行了实时测量,确定了社会分类和刻板印象信息激活发生的时间点及ERP机制,为刻板印象激活的两阶段理论模型提供了ERP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