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荧光原位杂交和55K SNP芯片分析野生二粒小麦渐渗系的遗传结构

来源 :四川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shenx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麦的原始遗传资源在从其野生祖先驯化和进化到现代栽培小麦的过程中遭受了较大的侵蚀。普通小麦的遗传变异日益狭窄,严重限制了突破性小麦新品种的培育。通过远缘杂交能够将小麦的野生近缘种中的优异基因导入到普通小麦中,从而拓宽其遗传基础。本研究通过对父本野生二粒小麦D1、D97,母本普通小麦品种川农16(CN16),及其远缘杂交获得的高世代(F11)株系材料进行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55K SNP芯片分析,得到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利用寡核苷酸探针Oligo-p Sc119.2-1与Oligo-p Ta535-1组合以及Oligo-713与Oligo-p Ta-71组合对野生二粒小麦进行荧光原位杂交,建立了清晰的野生二粒小麦D1与D97的核型图。2.通过多探针荧光原位杂交发现,野生二粒小麦D1、D97不仅与普通小麦CN16的A、B染色体组核型存在差异,而且D1与D97的核型也存在差异。通过随机抽取来自野生二粒小麦D1和D97与CN16的杂种后代株系31份进行FISH分析,结果证明部分杂交后代中有效地整合了野生二粒小麦的染色体片段。3.通过55K SNP芯片分析,发现野生二粒小麦D1、D97之间的SNPs差异相对较小,每条染色体的差异均在20%以内。野生二粒小麦D1、D97与川农16的A、B染色体组之间的SNPs差异达40%以上,且B染色体组的差异大于A染色体组,表明野生二粒小麦的A、B染色体组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普通小麦的A、B染色体组。通过随机抽取野生二粒小麦D1、D97和CN16的杂种后代株系31份进行SNP分析发现,杂交后代中均渗入了野生二粒小麦的染色体片段。其中,D1与CN16的杂交后代中渗入的D1染色体片段平均达A、B染色体组的22.18%,D97与CN16的杂交后代中渗入的D97染色体片段平均达A、B染色体组的23.02%。揭示了通过远缘杂交的方式能有效地将野生二粒小麦的遗传物质导入到普通小麦中,且野生二粒小麦与普通小麦的染色体间能发生丰富的遗传重组。4.野生二粒小麦的某些染色体片段传递到了所有的杂交后代中,在D1的杂交后代中检测到6个D1的染色体片段传递到所有杂交后代中,在D97的后代中有22个D97染色体片段传递到了所有杂交后代中。推测可能是在D1和D97的杂交后代的选育种过程中存在着选择牵连效应。
其他文献
多属性决策是现代决策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理论和方法在很多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投资、工程选址、项目招标等等.迄今为止,许多学者已借助不同的模糊集度量和算子来解决多属性决策问题.区间值图片模糊集作为模糊集、直觉模糊集、区间值模糊集、区间值直觉模糊集和图片模糊集的扩展,能够更好地处理模糊信息和不一致信息.因此,本文在区间值图片模糊环境下进行多属性决策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如下:(1)
目前全球气候发生着变化,大气CO2浓度正逐步上升。大气CO2浓度的升高对生态环境及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并且土壤重金属问题也日益加重,严重威胁着我们的生态系统及人类健康。本研究以当前大气CO2浓度升高和重金属污染并存的两大环境问题为切入点,选用2个水稻品种(湘晚籼13号和深优957号)为研究对象,利用开顶式气室(Open Top Chamber,OTC),设置两个CO2浓度(400ppm、60
水稻(Oryza sativa)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广泛种植于热带和亚热带国家。高温胁迫常常导致水稻结实率大幅度下降,严重减产,甚至颗粒无收。高温对水稻的整个生长发育进程都有影响,但是在生殖生长阶段,特别是抽穗开花期遭遇高温会使结实率显著下降,是产量减少的最重要因素。水稻耐热机制的构成极为复杂,是多种生理生化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且多为数量性状。因此,定位和利用水稻耐热基因,对改良水稻品
1.水稻窄卷叶突变体8656的遗传鉴定叶片适度的卷曲可使其保持直立,减少植株之间的遮挡,增加光合面积,促进通风透光,这有助于建立高产群体结构,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从而提高水稻产量。本研究对籼稻恢复系676R进行EMS诱变,获得一个窄卷叶突变体8656。该突变体在苗期表现出窄叶表型,并从分蘖期开始表现出叶片卷曲直立。与野生型相比,8656突变体其倒一叶和倒二叶的卷曲度比野生型分别增加了46.15%和8
近年来在全面复兴中华文化的时代背景下,不断涌现出优秀的传统文化主题的影视作品、节目,在全社会激起了传统文化热潮。而文化与旅游产业日益密切,如何在既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又能创造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成为当下文旅融合发展的要求。本研究中的长三角地区是江南文化的主要区域,文化底蕴深厚,文化特征鲜明,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下,不断加强江南文化品牌建设,文旅产业繁荣。汉服作为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自
柑橘黄龙病是危险性最大、流行速度最快、最具毁灭性的一种柑橘病害,对全球柑橘产业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利用动力学模型来研究黄龙病的传播规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准确评估喷洒杀虫剂、移除病树、输营养液、对苗木实行严格检疫等控制措施的有效性.根据柑橘黄龙病的传播机理,分别建立了自治,脉冲切换,非自治动力学模型,研究了它们的动力学性质.本文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介绍了柑橘黄龙病的研究背景、意义及现
大花黄牡丹(Paeoni ludlowii)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同时兼具观赏价值、药用价值,是极为珍贵的植物资源和育种材料。为了充分利用大花黄牡丹的资源价值,项目组将生长于海拔约3000m的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巴宜区米瑞乡米瑞村的大花黄牡丹进行引种到海拔约3800m的拉萨市区,发现大花黄牡丹在拉萨能够正常开花,并出现了重瓣植株。本实验围绕大花黄牡丹的观赏特征,以原生地和引种地两个的大花黄牡丹植株群体进
DNA甲基化在植物生长发育和干旱等逆境胁迫适应性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基因组潜在的变异来源。植物中,通过群体遗传学研究已鉴定出调控开花等复杂性状的DNA甲基化位点,但目前尚缺乏有效手段对序列特异位点DNA甲基化状态进行精准操作,极大限制了对这些位点进一步的功能研究与利用。本研究通过将CRISPR-dCas9蛋白与具有DNA去甲基化功能的ROS1蛋白融合,形成靶向特异序列的DNA去甲基化系统,进一
Rhizoctonia solani AG1 IA是引起水稻纹枯病的致病菌,最近多年,纹枯病已成为中国的主要水稻病,是三大水稻病之一,特别是在华南部分地区,这已经给我国水稻的生产造成了巨大损失。立枯丝核菌AG1 IA作为丝核菌属中第一个基因组测序的菌株,可以为研究其对水稻的致病机制提供一个很好的模型。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本论文通过对水稻纹枯病菌AG1 IA中预测的小分泌蛋白结合转录组数据进行筛选和
本文围绕鸭瘟病毒UL25与UL17蛋白相互作用的关键区域进行筛选,将UL25蛋白中的相互作用关键氨基酸进行突变构建病毒突变株,对其作为候选疫苗的潜力展开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获得的结果如下:1.DPV pUL25与pUL17相互作用的鉴定本文构建了真核表达质粒pCAGGS-Flag-UL17、pCAGGS-HA-UL25。将以上重组质粒分别进行单独转染或共同转染至DF-1细胞中,收取12 h、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