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布哈林是联共(布)著名的经济学家,其农业经济思想包含着科学、合理的因素,与列宁晚年的新经济政策思想相接近,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布哈林主张要重视发展农村经济,加强国家对农业的投入,提高农村的科技水平、生产工具水平、农民的文化水平。国家在过渡时期应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扶植个体农户,允许他们积累,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他还认为要保持农业内部的平衡,合理地安排谷物业、畜牧业和技术作物的生产。无产阶级在过渡时期必须处理好同农民的关系,应该通过合作社联系农民,利用典型示范的效果,以真正的利益吸引农民自愿加入,最后通过支持劳动合作社,限制、监督富农合作社,利用市场经济的竞争和限制逐渐排挤资本主义成分。促进工农业的平衡发展是布哈林经济思想的核心,他反对过度抽取农业资金用于工业化建设,但也不同意片面追求农业经济的发展。要认识到工业是农业发展的动力,应该合理获取工业化所需的资金,正确处理积累与投资的界限问题。要实行正确的价格政策,鼓励农民积累,扩大农民的需求,结合计划指导与市场机制促进工农业经济的平衡发展,牢记始终把工农联盟的巩固放在首位。本文从介绍布哈林社会主义农业经济思想产生的现实背景开始,整理了布哈林农业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并论述了他的农业经济思想对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借鉴意义。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布哈林社会主义农业经济思想形成的背景。俄国是一个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国家,农业问题在俄国具有重要的地位。而当时俄国的国际国内环境都十分恶劣,加上发生了严重的粮食危机,使大力发展农业经济势在必行。对于如何发展农业经济,苏联党内主要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布哈林既反对最大限度抽取农业资金以发展重工业也不同意最大限度发展农业,他强调应平衡发展工农业。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布哈林社会主义农业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及评价。布哈林强调国家必须加强对农业的投入,通过市场动员社会各方面经济力量,合理分配农业劳动力以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生产力;通过合作社道路联系单个的农户和小经济,实现农业快速转型和国家对农民的经济领导以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之路;维持工农业经济的平衡,合理利用市场机制促进工农业经济的发展,稳固国家政权。布哈林的农业经济思想具有许多科学合理的成分,符合农业经济发展的规律,特别是适合经济落后国家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对此应该一分为二地分析。第三部分,结合了新形势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的实践,阐释了布哈林社会主义农业经济思想对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启示。主要包括发展现代农业,需要通过增加财政支出不断提高农业生产要素的质量,调动各方面力量的积极性,保证农产品供求在地区和品种结构上的平衡;建立适应市场要求的新型合作经济,利用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将农户组织起来,建立高效的农业综合生产经营体系,实行支持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政策;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政策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