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复杂性科学是一种“学科互涉”的新兴科学研究形态,它以复杂性系统为研究对象,以超越还原论为方法论特征,以揭示和解释复杂系统运行规律为主要任务,以提高人们认识世界、探究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为主要目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复杂性科学已经引发了科学研究领域内方法论的变革,在对还原论和整体论进行超越和扬弃的基础上,复杂性科学创建了独特的方法论——融贯论。一般认为,非线性、不确定性、自组织性和涌现性是复杂性科学方法论的具体特征。学校课程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运用复杂性科学的理论来分析课程问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课程研究指的是以复杂的课程现象和课程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科学的课程探究方法,探索课程本质和规律,指导课程实践,完善课程研究者自身的研究活动。现代课程研究在工具理性的宰制下异化现象丛生,使得课程迷失和偏离了原本的发展方向。本论文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借助复杂性科学的理论视角和分析框架,从课程研究方法论和课程研究方法两个层面上,揭示了课程现象、课程问题的复杂性,构建了一个复杂性科学视域下分析课程问题的参考框架,为课程研究提供了一种的新视角。本论文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和理解课程系统的复杂性,对于认识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系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启发价值。本论文由六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导论”。主要从研究的缘起、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研究的方法与思路、文献综述、概念解读等五个方面,界定了本研究所运用的概念范畴和逻辑框架。第二部分是“复杂性科学的发展历史及其方法论述要”。首先回顾和梳理了复杂性科学发展的重要阶段、代表人物及重要观点。然后从对还原论和整体论的扬弃和超越,对融贯论的创建与追求,以及复杂性科学方法论的具体特征等四个方面介绍了复杂性科学的方法论。第三部分是“现代课程研究异化现象的诊断”。重点分析了工具理性控制下的现代课程研究领域的异化现象:工具理性宰制下的“目中无人”、课程目标的“原子性”与“先验性”、课程结构与内容的“预定性”与“分封性”、课程实施的“控制性”与“忠实性”、课程评价的“扭曲性”与“偏态性”。第四部分是“基于复杂性科学的课程研究范式与特征”。首先指出复杂性课程观是认识课程本质的新路径,然后分别从课程研究中的非线性、不确定性、自组织性、涌现性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复杂性课程研究范式的具体特征。第五部分是“基于复杂性科学的若干课程研究方法”。在对复杂性课程研究方法论介绍的基础上,指出课程行动研究、课程隐喻研究、课程实验研究和课程决策中的综合集成等四种具体的复杂性课程研究方法。第六部分是“结语”。总结了本论文的研究工作及意义,指出了论文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同时对后续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