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记人体前列腺细胞衍射成像分类研究

来源 :湖南理工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ogb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体细胞结构变化(尤其细胞核大小的变化)可为癌症诊断提供重要依据。目前组织学分析和荧光显微镜检查仍然是细胞检测的首选方法。近年来,尽管细胞荧光显微技术取得了进步,但这些技术基于非相干成像,需要训练有素的专家染色、采集和读取,耗时长,成本高,而且染色会损害细胞,属于有损检查,因此迫切需要寻找一种无需染色的无损检测方法。论文通过相干光激励前列腺单细胞,实现了细胞偏振衍射成像。选用灰度共生矩阵(Gray-Level Co-occurrence Matrix,GLCM)提取了偏振衍射图像(p-DI)的特征参数,并基于机器学习对正常和癌变前列腺细胞进行了准确分类。这种方法不需对细胞荧光染色,实现了细胞的非接触、非标记分析和诊断,数据的测定是在完全无损的自然状态下获得的,不会对细胞有损害。主要研究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以真实前列腺细胞共聚焦显微镜图片为基础,建立了多细胞器(细胞核、细胞质、线粒体和溶酶体)结构的三维光学细胞模型(OCM),弥补了传统细胞模型结构单一、过于理想化的缺陷,有效解决了实验过程中获取细胞p-DI对易掺入杂质的问题,极大丰富了p-DI对的多样性,为建立细胞衍射图像库提供了便利。第二,开发了与本课题组研发的偏振衍射成像流式细胞仪(Polarized-Diffraction Imaging Flow Cytometry,p-DIFC)光学结构相同的衍射成像仿真系统;基于离散偶极子近似(DDA)理论及光学追踪软件(Zemax),得到了正常和癌变前列腺细胞的仿真衍射图。对比仿真衍射图像与实测衍射图像发现两者大致相符,说明了开发仿真系统的可靠性和正确性。第三,在OCM中改变细胞核大小,仿真研究了细胞核体积对衍射图像的影响。结果表明,细胞核体积的变化对衍射图的影响较为明显,与实验结果高度一致。第四,基于GLCM的纹理特征和机器学习的数据挖掘,利用无监督学习和有监督学习对正常和癌变前列腺细胞进行了分类。研究发现,有监督学习中的支持向量机(SVM)算法能够有效解决GLCM参数因多维特性难以区分不同细胞类型的问题,且SVM分类准确率可达95%左右,而无监督学习的细胞分类准确率较低。
其他文献
随着移动设备的广泛使用以及视频网站资源的海量增长,移动端观影越来越流行。移动设备观看影片具有受时间、地点影响小,成本低等优点,但是爆炸式增长的影片资源使得用户难以
背景与目的:血管炎是紫癜性肾炎(HSPN)的主要病理特征,肾小球血管病变对HSPN的发病机制和疾病进展至关重要,因此对HSPN肾小球血管病变进行精确分级将对该疾病的治疗方案选择
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与普及,我们可以很方便的在互联网上分享各种图片和视频,例如在Flickr和You Tube上,由此也导致网络多媒体数据(包括:文档、图片、视频等)正在呈现爆炸式的增长,因此从大规模的数据库中进行图像检索也成了近几年活跃的研究方向。近两年来,Hashing(哈希)算法被广泛用来进行相似性搜索,因为它不仅可以节约存储空间,还可以显著地提高检索的时间效率。本论文针对这一课题,在传统算法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不同行业生产数据的爆炸式增长已使得数据的处理问题亟待解决,如何从海量数据中有效地进行知识的挖掘是值得研究的问题,而如何有效地刻画和描述具有
近年来,制造业、生物医学、文物保护、虚拟现实等领域快速发展,对三维测量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三维测量方法无法满足高效、无接触、高精度的测量需求。基于结构光的三
随着数据采集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数字化三维颅骨为对象进行颅骨性别和种族的自动化鉴定成为法医学、人类学、考古学等领域内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在颅骨性别和种族的
人工智能目前的发展状态是弱人工智能较强而强人工智能较弱,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对人类智能的本质、组成和功能认识不清。对此罗钧旻科研团队通过对各种心理学流派的研究,发现唯识心理理学对此揭示得比较透彻,他们依据唯识心理学相关理论,提出了一个智能模型——AORBCO(Agent-Object-Rilaiionship Model Based on Consciousness-Only)。首先,本文
安全问题一直是阻碍无线传感器网络实用化、规模化的瓶颈。保障监测数据的安全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尤其是敏感性监测数据,因此必须对用户的访问行为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由
热力学定律是研究能量性质及其转换规律的基本物理定律。其中,热力学第一定律保证了能量在转移和转换过程中的总量保持不变;热力学第二定律则决定了材料在做功过程中一定有耗
随着无线通信、传感、微机电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具有低功耗、高度自主性等特征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已在环境监测和保护、医疗护理、军事、智能交通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这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