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蒙古正蓝旗青格勒图位于我国北方塞北荒漠地区,由于干旱多风和广泛的沙质覆盖,风蚀成为该地区的一个经常性扰动事件,风蚀使表层土壤肥力和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降低,从而使该地区风沙侵蚀更为严重。干旱缺水的沙漠生态环境,对多数植物生长造成威胁,是形成沙区植被稀疏、种类单一的根本原因,直接影响到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克隆植物的生长特性使其更能适应荒漠干旱环境,占据比非克隆植物更大的水平空间,它们相互连接的克隆分株可能生长在不同环境斑块中,并彼此进行物质交换、实现克隆整合。依靠根茎繁殖的多年生克隆植物,通过其根茎和分株可以向风蚀流沙斑块快速扩展,固沙效果显著。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ark septate endophytes,DSE)是一类定居于植物根内的小型土壤真菌,可以定殖于大多数植物根内,广泛存在于各种受胁迫环境中。DSE能同宿主植物之间建立互惠共生关系,促进宿主植物对矿质营养和有机养分的吸收,促进植物生长发育。本文以塞北荒漠内蒙古青格勒图梁地为研究背景,以羊柴、沙鞭和沙蒿等克隆植物为目标植物,以DSE生态分布和克隆植物入侵为切入点,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和室内综合分析相结合方式,系统研究DSE与克隆植物共生关系,生态分布规律及与土壤因子的关系,同时对根茎游击型克隆植物入侵特点和规律,以及DSE多样性进行了研究,以便为进一步明确DSE生态功能,利用DSE真菌资源促进干旱地区植被恢复和水土保持提供依据。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3种克隆植物根系均能被DSE侵染,形成典型的菌丝、微菌核和泡囊等结构。不同克隆植物DSE形态结构存在差异,游击型克隆植物羊柴DSE形态结构颜色较深,菌丝隔间距较长;微菌核多呈方形或球形,零散分布;泡囊个体较大,零散分布。游击型克隆植物沙鞭DSE形态结构颜色较浅,菌丝隔间距较长;微菌核常以条带状分布;泡囊个体较小,两三个聚在一起。密集型克隆植物沙蒿DSE形态结构颜色较深,菌丝隔间距较短;微菌核成条带状聚集;泡囊多以聚合态存在。2.样地和土层深度对DSE定殖率有显著影响:羊柴和沙蒿DSE定殖率为梁底>梁顶>梁坡,而沙鞭DSE定殖率为梁底>梁坡>梁顶;羊柴DSE定殖率最大值在10-30 cm土层,沙鞭在0-20 cm土层,沙蒿在10-20 cm土层。相关性分析表明,3种克隆植物DSE定殖状况与土壤因子有显著相关性;主成分分析表明,土壤速效K、酸性和碱性磷酸酶为羊柴根围主要土壤因子,碱解N和酸性磷酸酶为沙鞭根围主要土壤因子,碱解N、速效K和酸性磷酸酶为沙蒿根围主要土壤因子。3.2013年和2014年,随时间后延,两年间克隆植物DSE定殖率变化规律无明显差异,但不同种类克隆植物间变化规律存在差异。随时间后延,3个样地羊柴和沙蒿DSE定殖率逐渐升高,沙鞭DSE定殖率先降后升;两年间土壤因子变化规律一致。4.随时间后延,游击型克隆植物入侵样方空地数和分株数逐渐增加,同一时间,羊柴入侵样方空地数和分株数少于沙鞭。不同样地间,克隆植物入侵状况存在差异,羊柴和沙鞭入侵空地数和分株数为梁底<梁坡<梁顶。5.与对照相比,克隆植物入侵空地后,入侵地DSE定殖率发生显著变化,因克隆植物种类不同,DSE定殖率变化呈相反规律。羊柴入侵后,入侵地DSE定殖率降低;沙鞭入侵后,入侵地DSE定殖率反而升高。同时,羊柴入侵后,提高了土壤有机C、碱解N和有效P含量;沙鞭入侵后,提高了土壤碱解N、有效P含量和碱性磷酸酶活性。6.共分离培养6属7种DSE,即:Alternaria arborescens(链格孢属,乔木链格孢)、Pleosporales sp.(格孢腔菌属)、Thielaviopsis basicola(根串株霉属,根串株霉)、Paraphoma chrysanthemicola(异茎点霉属,菊异茎点霉)、Leptosphaeria sp.(小球腔菌属)、Phoma radicina(茎点壳孢属)、Paraphoma radicina(异茎点霉属,异茎点霉)。其中Thielaviopsis basicola、Paraphoma chrysanthemicola为羊柴和沙鞭共有DSE菌株,Leptosphaeria sp.为沙鞭和沙蒿共有DSE菌株。不同种类DSE菌落形态和菌丝结构存在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