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留学生在运用汉语进行交流或者自然会话时,总带着一种“怪怪的”腔调,这种腔调被称为“洋腔洋调”。“洋腔洋调”问题一直被受语音研究专家所关注。研究发现,留学生的“洋腔洋调”问题,除了与汉语普通话的声韵调等音段特征有关,还与汉语普通话的音长、音高等超音段特征因素相关。中国人在朗读说话时,句内各音节的时长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会根据语法结构和语义表达的需要产生延长或缩短的变化。但是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留学生在朗读汉语句子和用汉语进行会话时由于没有掌握汉语句中音节时长长短变化的特征和规律而产生了各种偏误。本研究从语音实验的角度出发,深入研究了泰国、印尼和韩国三个国家的留学生朗读汉语句子时句内音节时长的偏误特征。研究发现:泰国、印尼、韩国三个国家的留学生对句子中的副词、介词、助词等虚词的音节时长都把握得不好,在朗读时这些词语的音节时长值与中国学生相比都延长了很多;另外留学生对汉语的一些特殊句式中的音节时长也把握得不好,三个国家的留学生在朗读时往往把句子中一些特殊成分的音节时长也大大地延长。把汉语句子中的虚词或者特殊句式的特殊成分的音节时长大大延长的结果是生硬地拆分了汉语句子中短语以及常用语块等的固定结构,改变了汉语句子中语块结构以及整个句子音节时长的重点位置,造成了音节时长偏误。泰、印、韩三个国家的留学生汉语句子中音节时长的偏误程度因留学生的汉语习得水平和母语背景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同一个国家的留学生当中,汉语习得水平越高,汉语句子音节时长偏误的程度越低;同一汉语习得水平的留学生当中,印尼留学生对汉语句子音节时长的把握比泰国学生和韩国学生要好,泰国学生对汉语句子音节时长的把握比韩国学生稍好,但在具体的句子中这种差异会有变化。